为什么中电投与国核技“一拍即合”?

时间:2022-08-20 12:52:32

坊间传言数月后,5月底,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正式宣布重组。成立的新公司叫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投),原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出任国电投董事长。

自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就多次提出要减少央企的数量,不仅仅是国资委,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发改委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及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等。

中电投和国核技的合并已经是今年的第二起重组事件,之前还有业界称之为“中国神车”的南车和北车。可见,近期央企合并进入加速阶段,大胆猜想,如果目前的112家央企未来几年缩减至38家,各行业将经历剧烈的企业整合和资源再分配,从而提升央企在大多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个过程当中,将带来哪些变化?

我们仅以国电投为例,来解读这两家央企之间到底合并了什么?

纵向合并

与南车、北车的横向合并不同,中电投和国核技属于纵向合并。

纵向合并(V e r t i c a l integration)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功能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间的合并,亦称垂直式合并。参与合并的各家企业,其产品相互配套,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形成销一条龙;或其提供的劳务具有前后的联系。

中电投和国核技的合并正是让核电设计、研发、运行一条线纵向一体化,改善能源系统,使之更为广泛地辐射出去。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中电投继承了原国家电力公司所有的核电资产,是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有核电运营资质(也称核电牌照)的运营商,也是国内三家拥有核电牌照的企业之一,但此前中电投的核电设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与另外两家核电牌照拥有者(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竞争。就装机而言,中电投一直以火电为主,火电装机6209万千瓦,占公司总装机的69.2%,其次是水电占比21.5%,核电第三,只有装机112万千瓦,占比1.2%。而中核和中广核是以核电为主业,占比最高。可见,中电投仅从装机结构看就无法与那两家比拟。另外,在国家大力发展核电三代技术的当下,中核有自主研发的ACP1000,中广核有引进吸收再利用的CPR1000,唯独中电投一直没有自有的核电技术,这也是其主要弊端之一。

国核技是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受让方,同时也是国产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1700的牵头实施单位和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的实施主体,拥有较强的核电设计研发能力,但没有核电运营资质。

为何同为核电企业,国核技却仅仅做技术没有如同中核和中广核一样拥有核电牌照?其实,国核技的成立颇有一段渊源。 1988年,核工业部被撤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成立。为打破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1994年,中广核成立。从此,各种部门和技术之争以这两家公司为载体愈发显现出来。有媒体报道称,2000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立项专门会议上,中核和中广核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思路,中核提出应该特别重视中核现有的设计和研发力量,“十五”期间新的核电项目应该由中核负责总体设计和核岛设计。中广核提出反对意见。此后,国家批项目也变得谨小慎微,比如批准中广核在广东岭澳上一个大亚湾二期工程,也会同时批准中核在浙江秦山上一个秦山二期工程。再比如,批准中广核在广东台山上一个引进先进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也同时会批准中核在浙江三门上一个引进先进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正是在这种夹缝中,国核技诞生了。2003年,国务院成立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兼任组长,同时决定在山东海阳和广东阳江(后改为浙江三门)分别上马一个引进先进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面向全球招标。随后是长达三年的研究讨论和招投标评审,中美双方前后超过百人次参与了这项漫长的谈判,最终美国西屋公司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中标。2007年5月,国核技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当时,中电投总经理王炳华兼任国核技董事长,在国资委系统开了一个负责人同时掌管两个中央企业的先例。

由此可见,中电投和国核技的合并既弥补了中电投没有自有技术的不足,也化解了国核技没有核电牌照的尴尬,贯通上下游,属于典型的垂直型合并。增强企业实力是此类纵向合并最大的优势。

商誉合并

无疑,国电投的成立将会提升三代核电的品牌能力,整体提升核电技术水平。国家能源局再次提出由AP1000引领核电的发展,那么,虽然国核技也将AP1000转让给了中核和中广核,但仅限于从西屋引入的技术,并不包括后来国核技消化再利用的部分。那么,可以说,国核技才是AP1000的主导者,这种生产技术的垄断性所产生的商誉则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所在。

顾名思义,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在合并消息传出之前,对于核电牌照之争已经传出诸多猜测,最多的声音认为,国家将会快速颁发第四家央企的核电牌照,国核技、中核建、大唐和华能是获得牌照呼声最为高的四家企业。

可以说,国核技就是为了AP1000而生的。不管是国核技独有的AP1000技术,还是中电投为数不多的核电牌照资质都是这两家央企最大的商誉,如今,这种商誉的合并起到了1+1>2的效果。这也恰恰反映了由合并而创造的“超额组装价值”,即两家合并企业经营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国家战略合并

央企合并意在做强做优做大央企,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和人浮于事,提高央企效益、估值、证券化率和市场集中度,也为国企改革树立标杆,更好地推进国家战略,因此,央企重组也被称为强强联合。这种强强联合能优化资源配置,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而且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改革阻力相对较小,因而势在必行。根据当下热点词汇,某专家总结道:第一,央企合并+简政放权=提高企业效率+激发员工活力。第二,央企合并+互联网=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去产能。第三,央企合并+一带一路=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走出去。

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的背后逻辑,本质是经济服务化后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产业竞争转向全球的结果。当然,作为政府控股的企业,国家战略加速了兼并重组的到来。

如果说,国核技的产生以及本次合并都是国家战略,那么,下一步,新成立的国电投又将如何践行国家战略?不外乎国家对央企的两大期待:一是整体上市,二是走出国门。

对于整体上市,合并后的国电投没有像业界猜想的那样依托上海电力借壳上市,而是选择了漫长的IPO之路,可以预见国电投整体上市的决心。其实国核技和中电投在联姻前早就提出过各自整体上市的思路。曾经,国核技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掌握第三代先进非能压水堆核电技术,力争实现整体上市。并且提出了“三步走”计划:一是由国家在三年内分批注资,使资本金由成立时的4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二是组建财务公司,实现金融资本运作;三是在“十二五”期间进入上市公司培育期,做好上市准备。无奈,这项计划因为核电的一度叫停而停滞了,几年后核电重启,国核技的整体上市计划也再次被激活,国核财务公司也早于2011年7月即注册成立。中电投亦如此。

如今,6月初,中核集团的中国核电入驻A股,曾造成了股市的波动。相信不久的将来,国电投上市的影响也不亚于今天的中核。

对于走出国门,这是国家对央企的最大期待,我国企业的跨国率着实很低。据了解,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旗舰产品,是由中核集团的ACP1000与中广核的ACPR1000+两家核电技术融合产生的。那么,从国家战略上讲,AP1000走出国门则显得更为紧迫。很多人称核电将是下一个中国高铁,国内项目运行无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必将走出国门。

如今,中核、中广核与国电投的关系很是微妙,有人这样描述三者的关系,国家想让他们变成三大航,国航、东航和南航模式,但是中核和中广核想联手搞成移动和联通的关系,拥有平台,技术支持别人在他们的平台上跑,他们收取平台费。国家战略高于一切。最终,在国家战略的主导下,还是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下一篇:传统医药分销企业向互联网商业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