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生 第6期

时间:2022-08-20 12:22:15

晚餐时,不知什么东西塞进大牙,突然痛起来,吃了两次止痛药都不管用。

幸亏牙医是我每周一起打球的老朋友,第二天特别为我安排时间。

“怎么蛀了这么一个大洞都不知道?”他才看一眼就叫起来:“看样子得抽神经,你多久没来了?”

“很久!”我说。

“为什么不来?每个礼拜我们都打球,你却不来看牙。”

“都是你害的!”我笑笑,“因为我每次看牙,你都不收钱,害我不好意思去了,一拖再拖,出了问题。”

人情,有时候很麻烦。

三十年前就有体验,那时越洋电话费很贵,每次出国住朋友家,我都要求主人月底收到账单之后,把我打的电话勾出来交给我,由我付费。

如果主人是洋朋友,或已经很西化的中国人,会照做。否则就麻烦了,即使主人的经济情况很差,也死活不愿收钱。

这么一来,我反而不敢打电话了。非但不敢往隔海的台湾打,连当地的长途电话也不好意思拨。

其实我自己不久之前也犯了这毛病――

一位多年不见的洋学生突然打电话来,说需要两支新毛笔。我说:“你来啊!我剩很多。”

她跟着到了,挑了两支,问多少钱。

我说:“那是十几年前进的货,早忘了价钱,更不知道现在的行情,就算我送的小礼物好了。”

没想到隔一阵子,听一个中国学生说,那找我买毛笔的洋学生又跑去托她买。

“她为什么不直接找我呢?”我不解地问。

“她说了,因为您不收她的钱。”

看香港已逝明星梅艳芳的纪念报道,说“梅姑”为人海派,朋友有急,很少拒绝。但是梅姑往往借出一笔钱,就失去一个朋友,好多朋友反而因此愈走愈远。

许多人一定都会有同样的感触,怪不得俗话说:“借出了钱,借出了朋友。”

我的一个朋友做得更绝。

自从他在美国研究所念一半,被退学,自己出来闯天下,就不曾回国看他的父母,据说连一封信也没写过,只从其他兄弟那边打听些老家的消息。

“因为你父母对你不好吗?你记恨?”我问他。

“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太好。我是全家最会读书的,他们为我付出最多、对我的期盼最高,还借我一大笔钱,而我……”他突然不说了,沉吟了一下,笑笑,“你以为项羽不想回老家吗?他真想死吗?但是他有什么颜面见江东父老?所以我早告诉自己,没有了不得的成就,绝不回去!”

据说去年他父母先后过世了,他知道,但没回去。而今连跟几个兄弟都不再联络。

怪不得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常说“疥比癞更痒痒”。意思是“借”钱的人比“赖”账的人还不舒服。

借是一门大学问,“借”得不妙,只怕会把那欠的人推得更远,远得即使最亲的人,都再难见面。即使借的人不怨一辈子,受的人也可能亏欠一生。

【选自《新浪博客・刘墉的博客》】

上一篇:隔板是个好东西 下一篇:当心忧郁成为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