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51例临床诊治分析

时间:2022-08-20 12:22:15

荨麻疹51例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诊治的急慢性荨麻疹患者5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荨麻疹病因复杂,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等多种因素,其发病机制分为变态反应型和非变态反应型两种,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选择性给予钙剂、H1、H2受体拮抗剂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本组临床治愈42例(82.35%);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4%,所有痊愈者经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结论对于急性荨麻疹患者诊治的关键是确定病因及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并去除之,而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控制病情是主要措施。

【关键词】荨麻疹;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629200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太和镇中心卫生院皮肤科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半数以上原因不明,且顽固难治。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诊治荨麻疹51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1~12岁例17, 12~18岁4例,18岁以上30例, 病程数小时至6个月,平均25 d,病因:4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有明确病因, 其中食物引起16例,药物引起25例, 感染引起5例, 昆虫叮咬3例,吸入物引起2例,6例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病因不明。

1.2临床表现急性荨麻疹患者均起病急,剧烈瘙痒,皮肤出现红色、暗红色风团;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分布广泛,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有的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发热、咽部充血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症状复杂,包括腹痛、不规则发热、关节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常规在正常范围的有35例,白细胞总数增高17例,中性粒细胞增高12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增高11例,淋巴细胞升高6例;红细胞沉降率>20 mm/h 5例;心电图异常13例。

1.4治疗方法荨麻疹的根本治疗是除去病因,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维生素C、E及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对无感染诱发的荨麻疹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赛庚定片等抗组胺药。对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给予青霉素、头孢噻吩或左氧氟沙星静脉推注,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对淋巴细胞增高者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注射(成人0.5 g/kg,儿童按公斤体重计算给药或给抗病毒口服液服用)和氯雷他定片、赛庚定片口服。

1.5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治愈:瘙痒消失,风团消退,疗程结束后无复发; 显效:瘙痒风团基本消失,观察中半年有复发但症状轻微; 有效:瘙痒明显减轻,大部分皮损消退,或追踪观察中有复发; 无效:经2个疗程的治疗,皮损仅少量消退,或仍有瘙痒[1]。

2结果

2.1临床疗效本组临床治愈42例,治愈率82.35%;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4%,本组所有痊愈者经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

2.2不良反应本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3例,其中头晕1例,头痛1例,轻度恶心、呕吐、胃部不适1例。

3讨论

尊麻疹是累及皮肤黏膜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有些病例病因不明,病理机理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其中组胺起了主要作用,其次是激肽,其常见病因有:食物引起: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应用药物引起:如血清制品、青霉素、磺胺类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2]。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慢性患者多数病因不明,国外医学报道认为慢性荨麻疹大多数为特发性,且近来研究发现食物是该病的诱因,若饮食中不含防腐剂、色素和天然假变应原,在禁止这种饮食后从第3周起,大部分患者能保持至少6个月不发作[2]。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分为变态反应型和非变态反应型两种。变态反应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与抗体IgE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组织胺及组织胺样物质包括慢性反应性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与激肽类、前列腺、肝素等)的释放。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状。有的属于第Ⅱ型,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即C3与C5及释出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与组织胺类物质而发病[3]。

荨麻疹的根本治疗是除去病因,对病因不明者用药物治疗也能使病情得到控制或治愈。急性荨麻疹患者为尽快控制主观上瘙痒烦躁情绪,常静脉给予钙剂并口服H1、H2受体拮抗剂,合并发热、腹痛、腹泻及呼吸困难者则早期、足量、短程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症状改善后迅速减量停药。慢性荨麻疹患者多给予H1、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必要时可加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并缓慢停药。

参考文献

[1]赵兴云.荨麻疹的临床分类及处理.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714-715.

[2]郭静,贾惠临.132例荨麻疹临床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9):640.

[3]孙蔚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织胺释放活性的测定.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6):351-353.

上一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应用 下一篇:眼球挫伤致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