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技术时代

时间:2022-08-19 11:14:29

后技术时代

[摘要]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感知这样一条脉络,艺术和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伴生的,而进入后技术时代的今天,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传播的渠道,后技术时代的核心——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艺术的全民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前提,一个全民艺术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词] 后技术时代 全民艺术 数字技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30

当我们研究“后技术时代”艺术和技术关系这一话题时,首先要明确的是“后技术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林炎在《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中的论述:“后技术”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运用。[1]也就是说“后技术时代”是一个全民掌握高端技术,运用高端技术的时代。这里所指的高端技术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技术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精英文化时代,也即非技术时代,一般指机械大量运用之前的时代,艺术纯靠人力完成,数量稀少,因此大众一般被排斥在艺术领域之外。到了大众文化时代,即艺术进入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被大量复制,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具有了消费的特征,大众作为艺术作品的消费者,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大大提升,艺术创作不再只顾及精英层面的审美标准,而越来越倾向于大众的审美价值观。但在传统的大众文化时代,大众的地位尽管提高了,但仍然只作为单纯的文化艺术的接受者而存在,很少有机会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评判。而在今天,“后技术时代”背景下,大众不再仅是艺术的接受者,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大众对艺术进行评价的渠道与平台也大大拓展,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度空前提高,一个全民艺术的时代来临了。

在传统技术时代,因为进入门槛很高,大众很少有机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一些非技术型的艺术门类,如文学艺术,虽然其创作本身不需要任何技术,一张纸,一支笔就能进行,但文学作品需要一个专门的传播平台——图书、杂志、报纸等,大众要进入这些平台的机会很少。而技术型的艺术门类如电影、电视的创作既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设备使用方面的学习,价格高昂的设备更是让人望之兴叹,影视的传播平台更是个人所无法进入的。其他的艺术门类或者有传播平台的限制,如戏剧艺术;或者需要经过长期的技能学习如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因此艺术创作的机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被尊称为艺术家。而当社会发展到后技术时代,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运用成为现实,同时大众也获得了更方便的艺术表达渠道和传播渠道。全民艺术在技术层面获得了支撑。

一、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技术向“傻瓜型”发展

艺术创作技术的普及一方面体现在硬件设备上,如被称之为“傻瓜相机”的数码相机;摄录一体,具备简单编辑功能的数字摄像机(DV)等。一方面体现在应用软件上,如PHOTO SHOP、FLASH、Premiere、会声会影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以摄影、影视等视觉艺术的创作为例,传统设备使用复杂,而且价格不菲,如传统的摄像机,编辑机动辄几十万,除了专门的影视制作机构以及专业院校,很少能看见它们的踪影,更不要说有机会使用它们了。摄影设备虽然价格不高,但手动模式的照相机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正确掌握拍摄的技巧,而后期的暗房冲印环节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反观现在的影像艺术创作,其记录设备,一切都是全自动的,后期的艺术加工在普通计算机上就能完成。美国导演卢卡斯在90年代中期曾做过乐观的预言:“最终会导致出现一个更为民主的制片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制作电影。要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干电影这一行了。”[2]美国电影大导演科波拉完成《现代启示录》创作后感慨地说,“我最大的希望是8MM摄影机突然成为人们喜爱的拍摄工具。某日.一个俄亥俄洲的小胖女孩会成为新的莫扎特.用她父亲的小摄影机摄制她爱好的电影。而所谓的专业电影制作将永远消失。”[3]今天,预言和希望成为了现实。影像艺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飞入了寻常普通家庭。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个人计算机、最新的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各种影像制作软件大量普及,为普通人获得用影像叙述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能性。原来的影视创作、制作、发行需要宏大的机构,而DV(数码摄像机)问世后为影像创作提供了后技术条件,视频影像作品迅速成为个人化的文化传播利器。以DV为核心的影像拍摄设备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具有价格平民化的优势,目前即使是比较高端的小高清摄像机,其图像质量要优于一般传统的广播级电视作品,其售价也只要2到4万元左右。在现在的社会消费能力情况下,有相当多的人都有条件拥有并使用这些设备,同时用于影像后期制作的应用软件功能更加强大,能便捷地完成传统技术条件下很复杂的工序,甚至实现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如PHOTO SHOP软件,能对拍摄好的数码相片随心所欲地进行修改,进行二度创作,功能远远胜于暗房操作;各种非编软件都提供大量形式各异的特技效果,其视觉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模拟条件下的特技。这些软件,不但功能强大,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上趋于“傻瓜化”,菜单式的操作和步骤提示使普通人也能很便利地掌握这些软件。

而需要经过长期技能训练的艺术门类如绘画,在今天,通过绘图软件,用计算机画笔取代传统的画笔,也不再需要长期的技能训练,只要掌握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艺术创意,就能进行艺术创作,当然,这种通过计算机绘制出来的绘画作品和传统的具有绘画者个性、体现个体差异的绘画作品相比,在艺术层次上缺少了韵味,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有绘画爱好,又缺乏绘画技巧的大众而言,这种方式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创作欲望。

二、网络——全民艺术表达和传播的渠道

如果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的全民化提供了技术可能,那么,互联网技术的诞生,真正实现了艺术的全民化。真正的艺术不是自娱自乐,必须进入传播环节,被他人所接受,其艺术价值才能实现。互联网[4],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提供了艺术作品发表、传播的平台。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种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

1.人人都是 “艺术家”

1999年8月6日由朱威廉创立的榕树下网站,以“生活、感受、随想”为自己的宗旨,为无数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CEO朱威廉创办榕树下的初衷便是“打开一扇属于心灵的窗口”,“促进文化的发展,补足一种精神方面的缺口。在榕树下,网络文学爱好者们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随笔、小说投给诸如“随笔小札”、“旅人手记”、“诗路花雨”、“唐宋遗风”、“即时关注”、“爱情故事”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可以自由地讨论对某一篇网友作品的看法,发表自已的文学见解.可以动手设计自己的个人文学主页,也可以通过榕树下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传统媒体上。截至2001年9月30日,榕树下网站共拥有160万的注册用户。签约作者3000多人,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网络安妮宝贝、宁财神等。榕树下网站的数据库中存有的稿件超过75万篇,日均投稿量达6000篇。

之后,类似的文学原创网站纷纷涌现,其间一大批有才华的网络作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撰写盗墓小说系列的本物天下霸唱、南派三叔;撰写历史小说《新宋》的阿越、《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以及言情小说作家金子等等。这些网络作家大都以写作为副业,但其文笔或华丽或清纯或恣肆,其构思或宏大或精巧或奇诡,绝不亚于大多数专业的作家。如果不是后技术时代的标志——互联网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发表传播的平台,他们的文学才能很可能就此淹没,互联网圆了很多人的文学梦。

而大量的视频网站,如土豆网、优酷网、奇异网等专业视频网站以及类似快报宽频这样隶属于报纸的视频网站,则给众多的拍客提供了发表的平台。现在这些知名的视频网站纷纷举办自己的影像节,或者协办“大学生电影节”, 鼓励原创。不仅是互联网,随着多媒体光盘的普及, 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融合 (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这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的融合应用)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移动电话技术的发展等等,为个人视觉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当然,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传统对艺术的标准。传统的艺术观念认为艺术需要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艺术是手工制作的,具有独特性,艺术品是美的,艺术创作应当表现某种观点,艺术创作是要求某种技巧、技艺的。可能后技术时代由大众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一定符合传统的艺术标准,但从表现人类情感活动这一角度,大多数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抒发了个人的情怀,接受者从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艺术。世易时移,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的标准也应该生改变。

2.人人都是“文艺评论家”

互联网不但为大众提供了表达艺术的平台,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和他人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发表见解的平台,博客、微客,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论坛成为人们发表个人见解,互相交流观点的园地。过去大众从无缘接触艺术,到有机会欣赏艺术实现了一次本质的改变,现在,大众不但是艺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艺术的评判者。过去,大众对艺术的评判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缺乏传播渠道,个人的意见只能在小范围流传。今天,借助互联网,大众可以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发表自己对各类艺术的见解,尤其是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作品,新作一出,各种评论第一时间就在网络上遍地开花。甚至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和艺术的原创者进行实时的互动对话。大众在艺术领域拥有了绝对超越过往的话语权。

如果说大众成为艺术的创造者是大众在艺术领域角色的本质变化,那么即使在充当传统的艺术接受者这一角色时,后技术时代的大众也大大有别于传统时代。

一、艺术传播渠道多样化,大众接受艺术的机会大大增加

艺术传播除了通过传统的平台、渠道如出版社、电影院、电视台、剧院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新兴渠道,如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影院、手机、移动电视、分众传媒等各种新媒体提供的传播渠道。传统的艺术传播渠道是一种封闭的渠道,观众不具备选择权,而且这些渠道受到权力机构严格的管制,很多艺术作品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入这些渠道进行传播。而新媒体提供的是一个相对要开放得多的渠道,尽管在这些渠道中发表的艺术作品也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但比起传统渠道这种审核的尺度无疑要宽松得多,大众也因此能接受到更多的艺术作品。文字作品可以在线阅读,可以通过手机阅读;演出可以在线观看,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可以在线欣赏。而数字电视的问世,使观众的可选择范围大大拓展,不再受到地区频道份额的限制。数字影院则改变了只有一线城市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新片的局面,随着数字影院的普及,全国各级地区同时看到新片即将成为现实。在胶片电影时代,一部新片通常只发行500个拷贝,票房过3亿元的《建国大业》也才发行了700多个拷贝,造成的结果是,国内1000多家影院,只有300多家能拿到拷贝,位于中小城市的影院基本没机会拿到拷贝。因为胶片拷贝需要1万元左右的费用,对院线的票房必须有要求:根据现在的分账模式,制片方分得票房的35%~40%的水平,影院只有保证3万~4万元的票房才敢申请拷贝。否则,只能等第二轮放映了。但这一切在数字放映时代完全不同了。数字电影可以续写硬盘,可以无限次下载使用。对制片人来说没有保底概念,这样就可以保证在票房有限的地市级城市、县城,甚至乡镇,也能够同步播放最新的大片。据统计,中国目前有85%的地区还没有建立电影院。当电影从胶片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时,也意味着这些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将出现大量的电影院,并能和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同步放映最新的大片。后技术时代的技术核心——数字技术为更多人能接受艺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二、艺术实现多层次传播,大众、小众的审美情趣同时得到兼顾

如果说精英文化时代忽略了大众的审美需求,那么在传统的大众时代,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精英们成了被忽略的群体。尽管精英们在很多领域掌握了话语权,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因为人数绝对值占少数,而大众艺术传播的平台有限,他们的娱乐需求被直接忽略,照顾大众是以牺牲精英为前提的。如当年中央十套在杭州的遭遇,中央十套是以播出纪录片为主的一个频道,节目内容有品位、有深度,深受精英阶层的认可,可是,相比其它的频道,因为精英阶层人数不占优势,看电视的时间又有限,收视率一直很低,当新的频道出现后,因为频道份额有限制,中央十套惨遭取代。传统的电影院为了票房不得不剥夺一些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的放映机会。这样的矛盾放到今天可能就不成问题了。在电视实现数字化转变后,通过数字电视点播的方式,精英阶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观看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节目,小众化节目不依靠广告而是以点播费用生存。收视率高的节目可以吸引大量的广告,不需要点播费用也能生存。大众和小众的审美需求可以同时满足。未来随着数字影院的普及,数字拷贝的低成本大大降低了电影的播出成本,在没有必须达到一定票房以保本的利益压力下,提供专门给电影爱好者观看电影的放映厅,给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留一片天空成为可能。重视精英忽略大众,重视大众忽略精英都不是真正的全民化,只有两者的艺术权益同时满足才是真正的艺术全民化,这一点,在传统技术时代因为技术的瓶颈而无法实现,今天后技术为同时兼顾两者的艺术权益提供了可能。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感知这样一条脉络,艺术和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伴生的,而进入后技术时代的今天,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传播的渠道,后技术时代的核心——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艺术的全民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前提,一个全民艺术的时代已经来临,还等什么呢?一起跳上艺术的舞台,参与全民的艺术狂欢吧!

注释

[1]林炎:《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2]Ohanian、Philips:《数字化电影制片》[M]第6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3]转引自林炎:《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4]“互联网”这一概念引用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参考书目

【1】林炎:《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2】Ohanian、Philips:《数字化电影制片》[M]第6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李琳,1975年6月,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视制作。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主任。

上一篇:“三位一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下一篇:一体机:挡不住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