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9 10:39:26

“问题解决”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 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内容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问题解决”模式不主张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它研究的问题反映的是学科基本结构的具有代表性的“少而精”的知识。

2. 针对单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问题解决”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自行探究,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增长知识与才干,发展健全的个性。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可见,“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若能够利用这些策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问题解决”的意蕴

1. “问题解决”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指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是个体对问题情境的反应过程。而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具体实践活动。

2. “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改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能力。它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旨在以问题为中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使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倾向于教学的结果,其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3. “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一定包括问题解决的阶段。因为有些问题在目前还不能被完全成功解决,甚至不能解决,如开放性问题或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在此类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的是学生作为质疑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整个过程的体验和表现,追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而非问题的结果。

4. “问题解决”模式是指在教师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以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应用创新意识为基本目标,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最终形成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三、“问题解决”模式的研究

1. “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目标和基本程序

“问题解决”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教师主动“放权让台”,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问题和学习资源,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给学生“施展拳脚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研讨、交流、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一步深化,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我们总结出“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2. “问题解决”模式对问题设置的要求

“问题解决”模式实施的难点及关键点是问题的设置。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设置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问题设置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太浅则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置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解决”模式对问题的设置要求概括如下。

(1)设计的问题要新颖

研究证明,学生乐学比被迫学习效率要高得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新颖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而吃透教材,吃准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也是“问题解决模式”对教师备好课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教师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2)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的知识点,做到“点”“题”对应,不提泛泛而谈的问题。要求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愿学、乐学。

(3)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为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可先设置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接着再设置几个开放性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问题的设置不是越难越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注重备教材,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水平,找到以学生基础为切入点的提问起点,把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展开,然后深化,进而升华。

四、“问题解决”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堂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教师备课必须要深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我准备把学生往哪里带?②我这样做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吗?③我还能把学生再带回来吗?

下面本人结合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为例,对“问题解决”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教学设计理念: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虽然已经非常深刻,但怎样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电子流动起来形成对我们有用的电流,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件陌生而又新鲜的事情。若采取传统教法,那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却无法获得实验探究的方法和经验。如何将教、学法统一起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2.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3.教学体会与反思

(1)问题解决的效果好。通过实验探究,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明白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合作、讨论、分析、总结,多数同学能够归纳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在实例分析和化学史学习中,体验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2)解决问题的成本低。本节课基本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本节课无论教学器材、学生活动还是教学地点都不需事先精心准备;课堂上,教师没有做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没有做形式各异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启发与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问题探究空间大;通过学习,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三维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3)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本节课抓住了学生心理的好奇、好胜、好动、好玩四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教法上采用了以不断地“问题解决”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和规律。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分析假牙病例和体会伏打电池发明史后,学生心潮澎湃,渴望教师能够再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至此,课堂气氛达到了又一高潮,课后同学之间会继续讨论,盼望着下次课的到来。

五、结束语

“问题解决”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核心,把探究式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该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激发动机使学生愿学,训练思维使学生活学,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乐学,指导学法使学生会学”。所以说,“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贯彻新课程理念非常到位,又具有很好的课堂实效性的崭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问题解决”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它要求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等。因此,“问题解决”模式若要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同时,还需要“问题解决”理论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来支撑和指导,需要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人员的多次的磨合,以得到对研究结果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曾前明.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

[2]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泥民草传(二) 下一篇:中美两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