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拥有自主成长的美好时光

时间:2022-08-19 09:45:01

让幼儿拥有自主成长的美好时光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专著里有这样一段实录:在这里,三十左右个二岁半到五六岁的儿童各自专注地工作着。有些人作感官练习,有些人作算术,有些人用手描字母轮廓,有些人画图,有些人练习衣饰框,有些人清扫,有些人坐在餐桌旁,有些人在地毯上弯着身子工作。有轻轻移动东西和儿童用脚尖轻步慢移的声音,偶尔可以听到一声压抑不住的欢呼:“老师!老师!”有的兴奋地说着:“你看我做的!”

看到过这种景象的成人,都会对儿童的耐心、定力和欣然待命深感惊讶。叹服儿童的神奇世界。

我们把这一场景称为“幼儿成长的美好时光”,在追寻这一“美好时刻”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幼儿的兴趣不同于成人,幼儿的需求大多是成人不可思议的,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只有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流露。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场所,一批五岁左右的孩子来到山野里,其中有一个孩子将一处的石头搬到另一处,不一会,莫名其妙地来了十几个孩子参加了搬石头的行列,他们来来往往,寻找着自己能搬动的石头,个个满头大汗,有两人抬一块的,有把石头挪到高处向下滚的,有左右摇动向目标方向移动的,孩子们乐此不疲,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搬来的石头只是随意地堆在一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多成人不得其解,但是孩子的确是在很专注很卖力地做着,其实,孩子的内在有一股很强烈的动力在引导着他们,五六岁的幼儿开始有一种崇尚力量的欲望,也可以理解为幼儿对力量的一种内部需求。那么,我们在创设活动时就要考虑到幼儿的这一需求,投一些动用体力的活动,如用真实的桶运水浇花草、树木等,体现幼儿活动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需求这一教育理念。

再看那一边,有几个孩子围着一棵大树讨论着:它们喜欢吃糖。不,它们喜欢吃米。它们是吃虫子的!一位老师也在其中指上指下,貌似六七岁的孩子……哦!原来孩子们发现了一群蚂蚁,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的问题议论纷纷。只听那位老师说:我给它们糖吃,这下子,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找来了小饼干、水果、树叶、牛肉干等,并观察、研究。看!蚂蚁搬糖吃了!哇!小蚂蚁的力气真大,能搬起这么大的饼干渣!咦,蚂蚁在讲话,它一定是在告诉好朋友那儿有好吃的食物。

这位老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她在引导幼儿讨论蚂蚁吃什么时,没有说:“请小朋友找些食物给小蚂蚁,看看蚂蚁吃什么?”而是自然地顺着幼儿的兴趣“我给它们糖吃”,这一引导语,轻松自然地将孩子指向了“给蚂蚁找吃的”上了。这次山野活动后,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有关蚂蚁的相关资料,主动地去观察蚂蚁,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孩子看世界,一切都充满新奇,都想用眼睛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用嘴巴去尝一尝。在幼儿园中,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地面上、墙面上或玩具上出现一小洞,会迅速地变成一个大洞。这是由幼儿对“细小事物”敏感和“抠”的动作敏感的原因造成的。由此在环境中要投放一些利于幼儿“抠、挖”的材料和一些小图片、小形象,以满足幼儿。

我们发现在追随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像蕴藏亿万年的宝藏,能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中的众多疑惑和不解,会为我们提供教学的内容并告诉我们“自己的需要”,只是我们成人还没有炼就出一双发现挖掘的眼睛。追随孩子吧,孩子们会给你内容、方法和智慧!

二、激发幼儿的内在潜智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内在蕴含着生长、求知、理解客观世界的原动力,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无以替代。幼儿的这种内在需要是在对各种事物的反复探索中触知的,由此而得到宝贵经验并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新的学习动机,形成新的内在需求。幼儿的聪明才智就是这样在他们自己的摸索与实践中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是靠教师教出来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保证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融入对日常生活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鼓励幼儿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探索,从而从造物走向造物主。

孩子的内部需求只有在孩子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人、事、物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孩子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才是真正建构自己的美好时刻。

成人和教师要善于把幼儿的需要“物化”,让幼儿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外部感觉器官去感知,通常好多人认为:孩子小的时候知道的事情很快就忘掉了,殊不知在幼儿前期,他们获得的东西并非留在记忆中,而是深入到生命中,引导着生命的形成。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室中,教师要学会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将行为的东西“动作化”,让幼儿反复拼摆、自主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被颜色、大小、形状、数量、味道和声音所吸引,变得认真专注、全力以赴,这时他的表现已经超出他心智原本的限度,其心智得到很大程度的启发。慢慢地他所摆弄过的颜色、形状、数量等各种不同的特质会借着专注、比较和判断等真正智能的练习逐渐地清晰、分明起来,构成幼儿智能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好像借助各种运动而锻炼肌肉一般,幼儿借着这种潜在的练习使心理能力剧增,乐趣无穷,于是,他发现了周围世界并欣赏着所见到的新的事物。

教育中的美好蕴藏在“润物细无声”中。孩子在照顾植物的时候发现了叶子上有许多奇怪的小洞,孩子们自发地当起了捉虫专家,要研究叶子究竟是谁咬的。看!叶子里藏着许多小虫,快装进瓶子里。老师快来啊!这有一条大大的虫子,它还在脏水沟里喝水呢。孩子对这些虫子充满了好奇,每天餐后都拿着放大镜、收集箱、小竹子去寻找小虫子,在过程中他们认真观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幼儿亲身体验,未必能让幼儿弄懂其中的科学道理,他们自己找到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对的,但这种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宝贵的,它使孩子初步感受到依靠自己的力量的成功喜悦,感受到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吸收了极为丰富的感官印象,必要的和非必要的印象交织在一起,于下意识中形成了模糊但却非常重要的概念。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意志力的发展,他不断地探索其外在的环境以及内在的印象世界,于神秘的隐蔽处逐渐地将这些必要与非必要的感官印象加以区分、编目、分类,形成自己井然有序的心智。

三、真正地放开孩子

只有真正地放开孩子,孩子的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特质,才能无拘无束地自我建构。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幼儿具有创造的潜能,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自由,幼儿就能像科学家那样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幼儿来到幼儿园,不能一直随着老师的指挥棒转,每天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操作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证“自由”达到理想状态。在现今的幼儿教育中,经常看到让幼儿在“玩中学,不要拘束幼儿,让幼儿自主生活”的意向,可是,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入下去,如蜻蜓点水。要么操作材料不够,幼儿无所选择;要么时间不够,刚迈进一只脚又要出来;要么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教师不敢放手,最重要的是某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对此,我们作了深层的探究。

固定“自由探索活动”时间段。将每天的早间入园——9:00和下午3:30——离园,这两个时间定为“自由探索活动”时间,加上具体的检查督导作保障。教师们在这一时间段中要精心考虑材料的投放、分析幼儿的操作需求、制定自己个别辅导的内容和对象、将哪些知识“物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操作材料,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等等。渐渐地,我们发现真正地放开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是那么得温顺、达理和自律,会看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案例教研”。提取教师们在活动中的教育案例进行集体教研,着重探讨“收和放”的把握。在一次昆虫联欢会的音乐活动中,孩子大胆提议:“老师,我们不如开昆虫毛选美会,比比谁的昆虫衣裳最漂亮,好吗?”“这个主意很好。可是怎么进行呢?”“这样吧,按1、2、3……的顺序轮着来。”“可是怎么知道谁是几号呢?”“我有办法,每人发一张纸,然后写上自己的学号。”“真聪明,除了要准备顺序牌,选美大会还要准备些什么?”“要有主持人”“要有奖品”“宣布结果前关上灯”“要有领奖台”……结果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由孩子自己组织、自己准备物品、自己评价,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动脑筋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具有自我发现、表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如果我们给幼儿自,允许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一定的自由,能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获得自主感。成人过多的限制,只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羞耻感。有益的经验总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内容和活动,幼儿有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和权利。尊重、接纳、放开幼儿的观点和想法,是和年幼儿童相处的最高境界。

总上所述,与幼儿生活的成人和教师,如果能用心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宜的材料和教具激发幼儿的内在潜智,让幼儿在一个充满关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操作,自主发展,定会领略到幼儿成长的美好时光带给我们的震惊和喜悦,并在其中静观生命展开的伟大。

上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一篇:解放思想,做新时代的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