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山西经济文化

时间:2022-08-19 09:04:55

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山西经济文化

“六政三事”,是阎锡山“用民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用民政治”在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即所谓“民财”者也。“六政三事”,始于“六政”,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后增“三事”,即种棉、造林、畜牧。两者合一,统称“六政三事”。

1917年9月3日,阎锡山被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兼任山西省长。10月1日,即宣布将以前设立的考核禁烟成绩处改组归并,成立“六政考核处”,发表“六政宣言”,开始施行“六政”。阎锡山在亲拟之“六政宣言”中作了如下解释:“凡此兴利除害之六端,实为生众食寡之要政。如期人民自行举办,如河清难俟!非以官力积极提倡,不足以树风声而资振作;而欲官吏之关心从事,尤非严加考核,不足以定奖罚而促进行。”故而,成立“六政考核处”,专司考核成绩之高下,以定办事之考成。

据此简言之,“六政”者,兴水利、蚕桑、种树之三利;除吸烟(吸)、缠足、蓄发之三弊也。施行此六政,其意在于使“人尽其力”,“地尽其用”,使“民财”得以充分,社会得以进步。至于如何实行,那是必须采取行政手段,必须辅之以官方力量的。

自“六政考核处”成立之日起,“六政”即开始筹划设计试行。并报呈北京政府。

与此同时,又以所谓“六政考核处成立既半载,政治渐有轨道可循,而兴利方面之水利蚕桑,除弊方面之禁烟天足等政,亦成效渐著,于是又益之以三事”,而成为“六政三事”。

“三事”者,种棉、造林、牧畜也。概而括之,所谓“三事”,即是,一在韩侯岭以北之气候寒冷地区推广种植棉花;二在荒山荒地植造树林,生产建筑所用之木材;三开展家庭副业,饲养家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为使“六政三事”得以切实推行,除了成立“六政考核处”专司其责之外,阎锡山还将“政治研究所”改为“政治实察所”,委任候补学习人员40名,专充政治实察员,到各县实地调查,以防各县知事空文搪塞之弊。至于其他庶政,仍各有专司,实力并进,并非专重六政考核。通过考核、督察,力期促成各方配合。同时,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训示、规定,进行奖励与惩戒。通过倡导推行和奖惩考核,“六政三事”便在山西境内推而广之。

阎锡山对推行“六政三事”,特别注重各项细则程序,专门规定了每项政事具体的实施步骤:

关于水利,他规定“凡有河流者逐渐疏凿,其有渠可凿而力不足者,由公款补助之。然库储有限,恐其难以为继者,今复定水利贷金之条,以善其后。自兹提倡水利或易为力者,当六政考核处成立之初,即制定渠道表式,委实察员携往各县,会同知事依式填列。翌年,取其所报,令实察员一一复勘,误者更,遗者补。并稽其源流之所自,水量之余绌,附诸表末,以供参考。”然后将新开之渠和恢复旧渠分别进行。开挖渠道之外,还设计规划凿井及修蓄水池。

关于蚕桑,他规定“欲养蚕,必先栽桑”。为推广蚕桑,“前曾自捐薪俸,于全省南、北、中三区,各建一万株桑园。以为提倡。此后广购桑籽,分给各县,实行育苗。现计第一期分各县育苗之数,共种三千余亩,可养成苗一亿二千余万株。成苗之后,发给民间,以每亩植桑八十株计,已可成桑田一百五十余万亩。此项桑田生产,按年推广,以补农业之穷。”

关于种树,他规定除“荒山,荒地,面积稍大者,”“择宜造林外”,其余“家宅田园之隙地”,“河流道旁之旷土”,凡“可容树株者”,均令各县知事通令栽植,做到人树一木。“乡下会栽种树的人很多,凡不会栽种的,要问问会栽种的;凡会栽种的,务必说与不会栽种的不要就和以前的样子,有些本事便不肯告人。”

关于种棉,则采取奖励的办法。他说,“有人说山西韩侯岭以北,棉花多涨不开。其实都是种的不得法,种过一年,见棉桃不能涨开,便不种了。要知道年年采取早熟的种子,就一块地里种植,人民也渐次的惯了,土地也渐次的熟了,究有涨不开的道理呢?”因此推广之初的1917年,先以“三千块大洋登报悬赏,教人民种棉,秋天将各县所开的棉桃,送到省城,开会陈列”。翌年,再拿三千元奖励,进一步推而广之。同时制定试验规则,开设试验场,培育早熟种子和改良品种。

关于造林,其一,他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及每人必须种植树木的株数;其二,成立六个专门性机构――林区,专事育苗及调查造林适宜地段事宜,进行造林指导;其三,在各县成立林业促进会,以督促推动各县造林之事。

关于牧畜,他规定在省北不宜种棉之地,开办牧畜,以弥补农民收入之不足。牧畜首推之畜种为羊,而养羊又以养收入较高之外国羊为好。1918年,他着人专“从澳洲购回美利奴种羊600头”,同时在省城“设立模范牧场一处,并晋南北各设分场一处”,分别饲养,从而培育优种羊,进行繁殖,进而向各县推广。

此外,剪发,属于破除旧习,阎主张以劝导禁绝为主,“必期逐渐剪除净尽而后已”。而男子吸食,女子缠足,则为“治生大害”,“务在必除”。尤其是男子吸食,更为必祛之“痼疾”,故列为所除三弊之首。禁绝,包括“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等。

“六政三事”之推行,从1917年10月1日“六政考核处”成立算起,到1923年春“六政考核处”裁撤(归并到“村政处”及其他机关)为止,前后历时将近六年。实际效果如何?据“山西政治述要”称,“六政则剪发最好,天足、水利、种树、蚕桑次之,禁烟又次之;三事则种棉最好,造林次之,牧畜又次之。”

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虽不乏成效,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其立意、办法和效果,也有非议之处,要者如下:其一,不管是“六政”,还是“三事”,都非社会改造、社会治理治本之策,中国积贫积弱之弊在社会制度本身,非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不能奏效。对此阎锡山本人亦不能不承认,他在“对晋北各县官绅讲六政三事”时,明确指出:“我心中所注重的六政三事,共是九件,但是要办的,皆是治标的办法,尚非根本上的解决。”其二,由于宣传不当,与理解之差异,其政“多不见谅于人民”。对此阎锡山亦有所认识。其三。不顾主客观条件,搞整齐划一。以种棉为例,“阎锡山虽制定了试验规则,开设了试验场,说要改良品种,还设立了种棉基金,但缺乏符合实际的措施和规划。有些县份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棉花价格上涨造成的。由于没有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粮棉种植失调,给山西人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其四,“山西今日政治上所欠缺者维何?其各种章程未完备乎?抑奉行尚有未尽善者乎?吾以为皆非也。各种章程非不完备,惟无实力奉行之人,则章程亦几等于虚设。”阎锡山自己一语中的,道破了其政推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无实力奉行之人”。

摘自李茂盛著《阎锡山大传》

上一篇:浅谈七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元朝山西洪洞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