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可善导以利成长

时间:2022-08-19 08:05:30

“烦恼”可善导以利成长

从校园到社会,是工作生活环境的一次巨变。在两种环境的转化中,烦恼和迷茫往往应运而生。新记者从校园中走出,面对现实落差和未知前景,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与烦恼。笔者从业已经三年,内心仍充斥着这样那样的迷茫。简单地说,迷茫困惑总与渴望成长相随,加以善导也能成为成长的推动力。

迷茫的成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入职前,刚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理想,秉承记者乃“无冕之王”的理念。然而工作中遇到的却是各种因素的掣肘。例如笔者刚从事舆论监督报道时,一心想为民鼓与呼,忽略甚至藐视现实羁绊。在民众心目中笔者是为民请命的党报记者,但在被监督的党政机关人员眼里则是“捅娄子揭伤疤”的隐患。所以与采访一直相随的,是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好线索因为各种顾虑而无法报道,影响力较大的新闻稿件不能发表,细致调查基础上的报道被诬为失实。挫折虽会鞭策人前进,却也会让人迷茫、学会自我保护。以致一段时间里,笔者甚至练出了一套“自我审查”的本领,对可能带来“麻烦”的线索进行过滤。

除了采编压力外,绩效考核是传媒人必须直视的现实问题。现在不少报社是以量化指标来考核记者的工作,让记者陷入为任务、分数而采访发稿的境况。收入偏低问题更为现实、更为残酷。十年前,记者是“无冕之王”,收入较高故而腰杆笔直好谈新闻理想;如今记者自嘲为新闻民工,薪资低下羞于谈论。这些现实因素无形中消磨着年轻记者的锐气,把他们从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为谋生而机械写稿的“匠人”。

学习是消除烦恼迷茫的好办法

上述的几种烦恼因现实产生,很难得到真正彻底的消除。但从另一方面看,烦恼迷茫如同压力,也能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成长的烦恼可能就是成才的机遇。

事实上,在现实中产生的烦恼也只有在现实中才能转化。针对一些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查缺补漏,用学习和实践来弥补,才能真正化为前进的动力。笔者刚来报社时,很久都没有摸到做记者的门径。后来正是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在采访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才采写出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稿件。

记者是时代的追踪者,记者的报道对象,宏观上是迅速变化中的转型期中国,微观上则是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记者很容易出现“体力透支、智力透支”的现象,需要不间断地充充电。

另外,基于记者职业的特性,更要重视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记者职业门槛低提高难,看起来似乎写得一手好文章即可,但要成为独当一面的记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我自己在初期写稿时,感觉能够轻松应付,有时还觉得游刃有余。但随着接触问题的增多,就越来越觉得知识匮乏疲于应对,本就积累不多的知识储备被迅速榨干。起初,自己也找了各种理由诸如“工作太忙、时间太零碎”来搪塞自己。但随着工作的继续,越来越感觉自己正在进入一个“瓶颈期”,稿子愈发同质化,很难出彩。此时,如何提高成了新的烦恼。

如何让新旧两种烦恼成为成长的动力?笔者觉得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成为一名优秀记者,做到写稿能信手拈来、独当一面,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文字技巧,更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政治头脑、职业道德和新闻敏感。还需熟悉自己所负责报道的领域,至少成为半个行家。特别在专业领域方面,比如经济、文体等领域的记者,如果不懂行,就很难写出引人关注的高质量报道。

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

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新记者便会感觉到学习的吃力和难以为继。因为记者这一职业,工作成了生活,生活也成了工作。完整的学习时间很难挤出来,而学习时间碎片化成了主流。年轻记者要有一种类似蜘蛛结网、蜜蜂筑巢的能力,将零碎的时间整体化,获取学习的最大功效。

蜘蛛结网、蜜蜂筑巢,个体力量虽小但贵在持之以恒。古人也提倡不断学习,《荀子・劝学》篇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每时每刻的积累存储,量变终会引起质变,可能在某天的某个时刻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得心应手地写作多个问题的稿件。而如果总是抱怨时间零碎、无法静心学习,到头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事无成没有成长。

衷心希望年轻记者能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将这样那样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动力。

(作者为大众日报记者)

上一篇:杨幂 为全民狂欢而生的偶像 下一篇:汤唯恋情“明冷暗热” 与男友机场拥吻难舍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