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启智?和乐育人

时间:2022-08-19 06:34:30

曲阜市实验小学地处“东方圣城”曲阜的古城区,傍孔府而建,依杏坛而立,溯其源可至清雍正初年,原为孔子68代孙孔传钲的府第,于1933年辟为学校。八十余年来,历经世纪沧桑,依然弦歌不衰,喜成春华秋实,灿然桃李天下。

学校依托独有的历史、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诗书启智,和乐育人”的德育模式。把握住小学生蒙昧之时这一最佳教育时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营造温馨和谐、谦恭有礼的校园氛围,培育“和乐致美”的时代新人。“和乐”包含着为人之道,即和谐、快乐,强调的是过程;“致美”包含着做事之道,即完善、完美,突出的是目标。做人与做事紧密结合,过程与目标和谐统一,关注育人细节和生命成长,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科学态度、学习能力、文明规范等全面素质为育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成就最好的自我。

一、让儒家经典走进传统文化育人课程

开展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首先要寻找两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打造两者结合的校本课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学热刚刚兴起,学校便自发编写《古诗文诵读手册》,尝试诵读,凡是积极参与的学生逐渐变得彬彬有礼、谈吐儒雅。这个可喜的变化让老师们信心大增。在不断探索中学校认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代表的传统蒙学读物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一脉相传,是启迪儿童心智、进行美德教育的主流读物。鉴于这些认识,学校引进曲阜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专家,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编辑了校本教材《杏坛魂》,以四书选粹和传统蒙学读物为主体,按照难易程度对应不同的年级,按照文本内容形成不同的专题,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了学校利用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的进程。

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针对社会上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取舍不精的乱象,他提出要精益求精:以孔子和孔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论语》。为让学生接受最源头的经典熏陶,学校根据十几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经验,组建《论语》进课堂研究小组,在认真研读《论语》及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进课堂》教材,旨在通过对《论语》原文的学习以及将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挖掘《论语》中和谐、诚信、友善、仁爱、大同、孝道等优秀思想,使学生初步获得对经典原貌的认识,把握其精神意及思想内涵,从而成长为新时代的谦谦君子。

二、让特色活动成为传统文化育人舞台

完善的校本教材体系构建了学校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的课程与教学平台。但真正实现培育“和乐致美”的时代新人目标,还有赖于“和乐育人”的活动支撑。

(一)“星级和乐少年”树榜样

学校发展的终极归宿是学生的发展。“星级和乐少年”是学校对学生发展所提出的美好愿景,他们应当是德才兼备、快乐健康、自立自强的孩子。为了细化这些要求,学校花大气力制定了《曲阜市实验小学“星级和乐少年”评选方案》,按照年级段对学生提出了个人教养、心智模式、身心状态等不同维度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尤其在班队活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加大了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等方面的表现比重,并对这些活动量化赋分。“星级和乐少年”评选方案既是学校与家长用经典指导孩子成长的辅导工具,也是孩子通过学经典自我成长的参照工具。

经过几年的坚持,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的血液里深深融入了经典文化的基因。在“我与《论语》的故事”征文比赛中,四年级小驰同学写了为一位外地游客去孔庙引路的故事,形象地阐释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体会;五年级然然同学以其扎实的经典文化功底获第十六届全球华人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走进今天的实验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诵读《论语》经典,塑造当代君子”已经成为学校育人方面的共识,这种共识下的实践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书达理、品学兼优的优秀公民。

(二)“感恩经典诵读”塑灵魂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传统美德在现代人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严重缺失。针对这一现实,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感恩经典诵读的德育实践活动,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并把活动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五个方面: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学校通过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等形式,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把精选的《劝报亲恩篇》融入校本教材,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手中,录制了《劝报亲恩篇》的VCD、DVD资料,在校园广播电视台滚动播放。同时,利用晨读吟诵、大课间练习、升旗仪式比赛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使整个学校浸润在恩情似海的氛围中。学校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如结合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感恩献真情活动,并在全校开展感恩演讲比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班会、家长会等活动。实践表明,一件小小的礼物、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都在叙说着人间不老的真情。

三、让家校合作拓宽传统文化育人途径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经过认真筹备,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两个组织,正式启动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探索。

(一)让经典走进家庭

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学校实施了家庭教育的“3312”工程,要求每个班、每个学期至少举办3 次以上的家长课堂,每次要有30分钟以上的儒家经典知识讲座,每学期至少要撰写1篇利用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方面的论文或优秀教案,每学期要走访20个以上学生家庭。家长学校还开展了“让经典走进家庭”活动,为全体学生精心制作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习字本,要求家长和孩子每天诵读、抄写一节,并互相评价。这些做法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纷纷反映:活动开展以来,爸爸妈妈外出娱乐的次数少了,诵读经典的时间多了,鼓励表扬多了,抱怨指责少了。学校的德育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及学校的声誉也日益提高。

(二)建立传统文化家长资源库

曲阜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研究机构发展较好,学校很多学生家长就是文物研究、儒学研究、传统礼仪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家长的作用,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传统文化资源共同育人的效果,经过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建立了300余人的“传统文化德育家长资源库”,把家长请进课堂,开设了“大哉孔子”“三孔文化”“孔子弟子的故事”“趣味国学”“圣城・圣景”“感恩孝道”“礼仪与修养”等特色课程。

参与课程的各位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针对不同的班级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还有部分家长根据课程需要把道具搬进教室,身着职业服装或者古典礼服现身说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体验教师角色,加深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了解,拓展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的内容,延伸了课堂空间。同时,家长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新桥梁,探索了家校育人的新途径,为学校德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学校的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教育实践犹如春风化雨,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们深知,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仍任重而道远。进入新时期的实验小学,将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加强传统文化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利民,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长;鹿文鹏,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校L办秘书;张昊,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教师】

上一篇:改善我们的环境教育课 下一篇:婚姻中真正的公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