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控制不良婴儿不同时期早期干预效果研究

时间:2022-08-19 06:03:06

头部控制不良婴儿不同时期早期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 对比1岁以内不同时期头部控制不良的小儿进行早期干预康复训练的效果,探讨头部控制对小儿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寻找进行头部控制训练的最佳时机。方法 对参与儿童保健的小儿进行52项神经行为筛查,将头部控制不良,需要进行头部控制训练的小儿分为3~6个月组和6~12个月组,两组均采用统一头部控制训练手法,训练前及头部控制能力改善后运用 Gesell发育商检查,根据大运动DQ值进行监测对比。结果 训练前运动落后的两组头控制不良小儿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同样的疗程3~6个月组小儿头部控制训练效果明显优于6~12个月组小儿训练效果(P

【关键词】婴儿;头部;控制;干预;效果

头部控制是婴幼儿一生运动的基础,头部控制的好坏不仅制约着当时的生长发育水平,对以后的运动质量高低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头部控制落后儿的早期干预介入时机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就此作探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出生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及参与我院儿童保健的小儿经52项神经运动筛查结果显示头部控制落后的小儿共172例,排除暂时性或一过性抬头困难者,其中持续干预监测的161例,2例死亡(因其他原因),9例失访,失访率5.2%。分为两组其中3~6个月88例,平均4.3个月 ;6~12个月组73例,平均7.2个月。两组小儿在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社会因素、母亲文化程度等方面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前运动障碍程度(即初期Gesell大运动DQ值)没有显著差异,数据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疗效判定 根据训练前后Gesell大运动DQ值监测运动进步状况,将小儿头部控制能力分为3个部分,即仰卧位头部中位保持能力、仰卧位头颈前屈能力和俯卧位抬头能力。头部自主保持中位、仰卧位坐起头不滞后、俯卧位持续抬头达90°,且左右转动头部自如者为头部控制能力完全恢复。若以上3部分中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恢复为头部控制能力好转。大运动DQ值76~85为可疑异常,75~56为轻度发育落后,55~41为中度落后,40~25为重度落后,

1.2.2 干预措施 ①实施个体化训练:将小儿头部控制能力分为3个部分,其中针对仰卧位头颈前屈能力的训练和俯卧位抬头能力的训练各分3个阶段,根据小儿头部控制能力发育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训练师专人操作;②训练以诱发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③制定个体化家庭训练计划,指导家属,融训练于小儿日常生活中;④训练时1次/d, 30 min/次,以1个月为1个疗程,每3个疗程复查Gesell发育商一次。

1.3 质量控制 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共同拟定训练计划,固定训练人员,定期进行综合评价。智测由经过专门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结果真实有效。

1.4 统计方法 根据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 161例小儿头部控制训练效果:两组小儿经过头部控制训练及家庭训练指导,由康复医师和训练师进行康复评定,显示两组小儿头部各方面控制能力均有改善。其中3~6个月组头部控制能力完全恢复正常64例,占72.7%,好转24例,占27.3%;6~12个月组头部控制能力完全恢复正常29例,占39.7%,好转44例,占60.3%。

2.2 两组小儿训练前后Gesell测试大运动DQ值变化:3~6个月组小儿和6~12个月组小儿训练后DQ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3~6个月组DQ值的变化更显著。见表2。

2.3 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头部控制训练疗效比较:3~6个月组头部控制能力完全恢复率为72.7%,6~12个月组头部控制能力完全恢复率为39.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头部控制能力是小儿运动发育的最关键的一步,是翻身、坐位、爬行、站立及步行运动的基础。若小儿头部控制不好,将直接影响运动及其他方面的发育。而早期头部控制不良是家长们最易忽略的体征,普遍认为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待家长发现异常主动就医时,多已错过了头部控制训练的敏感期。有报道从42天和1岁分别开始早期干预,虽然发现均能显著提高婴儿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和身高、体重等,但42天开始比1岁开始更明显[1]。本文就1岁以内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加以探讨,结果显示3~6个月组的小儿训练效果明显优于6~12个月组的小儿。由此可见正确对待小儿头部控制能力,及早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提高小儿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病例中早期头部控制不良的小儿有高危因素的占81.6%,这些小儿具有脑损伤的潜在危险,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使这类小儿在生后早期阶段没有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而当出现了明显的脑瘫等障碍时,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早期干预时机[2]。还有一部分小儿未发现确切的高危因素,也就是说正常的小儿中也有发生运动发育落后甚至更严重障碍的可能,说明在目前医学领域中尚有一些可能影响小儿大脑发育的高危因素有待进一步发现。由此可见,不论对于高危儿还是正常婴儿,加强早期运动发育的监测和随访都是同样重要的。

训练中笔者结合Bobath治疗方法及鲍秀兰教授主编《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早期干预方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不同头部控制障碍小儿的训练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全面关注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情况,使训练方案更加个体化,有效的减少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的哭闹。制定个体化家庭训练方案,采取口头、书面和手把手教学方式,以家庭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让父母了解干预的意义,使他们积极配合医生,主动参与,缩短孩子的适应期。指导父母,让他们懂得正常儿童发展的一些知识,掌握基本干预的技能,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儿提供不同的刺激如躯体的接触、言语的交谈、游戏玩具等,这样才能保证干预的效果[3]。

婴幼儿期是中枢神经系统代偿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将是不可逆的。无论对发育迟缓的儿童,还是对正常儿童,实行早期刺激等干预措施,都能发挥积极作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有些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在此期间进行适当的干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早期干预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且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并可持续影响小儿生长发育[5]。生后6个月内的异常表现最为重要。通过早期干预表明,有效、持续、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使患儿的生理、神经精神发育赶上正常儿[6]。因此认为做好6个月以内小儿运动发育的监测和干预,把好头部控制第一关,普及早期干预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家长主动参与,才能有效的预防更严重情况的发生,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兰珍,张宁.0~3个月早期干预对婴儿生长发育和GH、IGF-I水平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3):214-218.

[2] 谢新莲.252例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144-145.

[3] 童梅玲.父母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探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37-338.

[4] 王惠梅.高危新生儿的智力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初步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3,32(5):447-448.

[5] Rogers GF,Miller J,Mulliken parison of a modifiable cranial cup versus repositioning and cervical stretching for the early correction of deformational posterior plagiocephaly, 2008 Mar,121(3):941-947.

[6] 吕一平,吴素芬,陈晓青,等.生后14天行为神经测定低评分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20-321.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观察 下一篇:降血脂实验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