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人间力量”到“人间力量”的回归

时间:2022-08-19 02:34:43

摘 要: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实际上是对宗教产生的世俗社会展开了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基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宗教世俗化现象明显,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存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和推崇,马克思的“宗教消亡论”也引起了争议。在我看来,马克思认为必将走向消亡的宗教主要是从宗教的政治功能和负面影响而言的,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和信仰存在的宗教并不会灭亡。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间力量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14-02宗教和哲学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认识方式。哲学产生于哲学与宗教的分离,以及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曾试图批判宗教,但他们在解读历史的时候往往只是追问历史背后的思想问题,而并未进一步追问思想动机背后的问题,没有批判世俗世界。因此,在马克思之前的批判走入了一个困境,即用思想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则是站在实践的角度展开,从世俗社会出发,深刻分析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和宗教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中西方宗教观念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所指的“宗教”与我们今天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宗教”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现代社会中宗教世俗化倾向明显,宗教已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一、起源于“人间力量”的宗教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根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它是以虚幻的形式再现人们对真正的人的幸福、真正的人的关系的渴望。因此,马克思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1]200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灾难和不幸越多,宗教及其所持有的解决这些矛盾的虚幻的方法对于人类来说就越重要。现实中注定要死亡的人,在宗教中可以获得永生;在尘世间受压迫的人,在天国则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这个世界充满了社会和民族的不平等,在宗教的彼岸世界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宗教正是通过这种虚幻的幸福来使在现实中不幸福的人得到一种对彼岸世界的寄托和一种对现实的平衡,因此宗教更容易在社会底层传播和被接受。因为它满足了这些人的心理需要。费尔巴哈用尘世起源来解释宗教的内容,即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马克思的进步之处在于,他进一步思考了人为什么要自己创造神,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宗教,马克思由此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因为人们想通过不现实的方法解决人的生存中面临的尖锐矛盾,因此,宗教是从现实中产生的,但它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不现实的方法实现的,而这种不现实的方法就是寄托于“超人间力量”。二、以“超人间力量”形式存在的宗教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实的现实性。”[1]199在宗教中的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替代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人们正是通过幻想存在这种超人间的力量,来获得自身的救赎。把现实遭受的苦难看做是神的安排,并寄托于在彼岸世界得到神的恩典而获得幸福。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2]91宗教里的人,对神有一种依附,靠神的恩典而生,既因为他们本身的不独立、不自由而选择了依附神,又因为依附神而变得更不独立、更不自由。神似乎是人自身创造的、又用来约束人自己的一个东西。比如在基督教中,基督其实充当了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基督代表着上帝或者神,他本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他是人创造的神,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特征和弱点,他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并非是全能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既是异化的上帝,也是异化的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宗教的理想是天堂,而不是在人间实现的;宗教的理想不可能满足活生生的文明的人;宗教产生于现实,却又脱离现实。因此,这种“超人间力量”是荒谬的,它必然向“人间力量”回归。三、从“超人间力量”到“人间力量”的回归马克思认为,宗教热的原因是“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分裂。”[1]147因此,只有在消除了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后,宗教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并且,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1]189,才能完成人的解放。这就是说,人要摆脱宗教和各种表现形式的个人利益的束缚之后,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要消除人们对于虚幻幸福的盲目追求,就必须使人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满足,这样才可以消除对虚幻的需求,使其失去发展的土壤而自然消亡。正如马克思所说,“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们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3]2因此,宗教这种“超人间力量”终究是需要被消灭,也必然会被消灭的。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把握,只有从“超人间力量”回归到“人间力量”,只有摆脱了对宗教的依附,获得自身的独立存在、并且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平等的全面发展。从“超人间力量”到“人间力量”的回归具有不可逆转的必然性。然而,彻底消除宗教以后,更要让人们了解真实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如何用“人间力量”、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理想,这才是更重要的历史课题。正如马克思所言,“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200四、世俗化的宗教向何处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宗教的政治功能减弱,宗教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马克思的“宗教消亡论”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首先,我们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必将消亡的宗教主要是针对宗教的负面影响而言,特别是要消灭宗教产生的不平等的世俗基础,使人们顶礼膜拜的“超人间力量”回归到“人间力量”中来。并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宗教突出的是它的政治功能,作为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它所传播的忍受、顺从等教义不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其次,我们应认识到,宗教不同于封建迷信。与迷信相对立的是科学,而宗教则没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宗教是什么,甚至并非虔诚地信奉自己信仰的所谓的“神”,只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是为自己的心安理得找一个借口。于是,许多人不惜费钱费力到各地朝拜。人们的盲目信仰给一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机会,利用人们对宗教的“神”的膜拜大量敛财的事例并不少见,寺庙经济的盛行或许是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借着宗教的幌子传播封建迷信思想也大有人在,这些人借以虚假的信息让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人在虚幻中“得到”,它恰好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处于“不幸”中的人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依赖,从而使他们更愿相信虚假的一切而不愿相信真实的世界,这只是人们逃避现实和无法解决的生活矛盾的精神手段,这也正是为什么越落后的地区封建迷信残余越难清除的原因。最后,我们应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推崇,这其中除了有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还有对宗教中追求真、善、美的教义的肯定。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多元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和行为的选择常常陷入困惑,而所有的道德都有一个向善的目标,这与宗教的追求是一致的。宗教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追求有利于调节社会激烈竞争下形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协调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有利于在思想上引导人们向着同一个道德目标,即“至真、至善、至美”而努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我看来,我并不排斥或否定人们对的追求,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突出政治功能的、压抑人性和控制思想的“超人间力量”的宗教,我认为那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而逐渐消亡的。当然,这种消亡只能是宗教自身的消亡,而不应是人为的消灭。人为要消灭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即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压迫和苦难等等。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和信仰,是不能被消灭的。如果非要人为去控制和消灭宗教,消灭的只是一种形式,而人内心的想法和信仰是不受控制、也不能被消灭的。宗教作为一种意识的虚幻存在,产生和存在的载体是思想中的幻想,如果人不再存有幻想,宗教也就不复存在。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论康德是如何从“哥白尼革命”展开纯粹理性批... 下一篇:宗族及其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