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分析的宣传思想工作透视

时间:2022-08-19 02:23:45

基于系统分析的宣传思想工作透视

摘 要: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政治优势。文章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研究,将宣传思想工作看作为一个平衡导向的系统,分别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解释框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由系统要素和环境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既可能趋向平衡,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也可能趋向“系统僵化”乃至“系统崩溃”,导致系统失去功效。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分析;宏观分析框架;系统平衡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9-0089-04

作者简介:王冠群(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政治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解析,基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运行规律,分离出其内在要素,提出宣传思想工作所包含的一般研究命题,以期为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一、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分析框架的提出

系统理论源自生物学,20世纪50年代引入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则首次将系统分析方法引介政治学领域。①此后,系统分析方法在美国政治学界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了政治学的系统分析学派。[1]该方法主要致力于建构宏观分析框架,对微观要素的分析也总要置于宏观分析的框架之下,否则就难得要领。正如伊斯顿所言:“我将致力于在最具包容性的层次上阐述理论,这种理论也可以称之为一般理论。”[2]系统分析把分析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从整体内部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强调系统本身的运行平衡,注重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关系。系统分析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学分析方法,虽然起源于西方理论界,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非彼此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而非单一模式。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可以将宣传思想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对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引借,为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寻求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基本命题和研究范畴。

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系统是否平衡。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宣传思想工作就能够发挥其应有功效;当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时,宣传思想工作的功效就难以发挥。这样,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就可以转换命题,即如何保持宣传思想工作的系统平衡。系统平衡包括两部分,一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这样我们就可以建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见图一。

图一 宣传思想工作系统框架示意图

显然上述框架只是研究的起点,还不能应用于现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它的完善还需要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要素的构成、现实形态及特征;第二,系统如何达致平衡,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要素之间存在何种动态关联。前者可称为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静态分析,后者可称为动态分析。

二、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系统进行要素分解,以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基础观察点。从上述分析框架(见图一)可以看出,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可分为环境要素和系统要素,静态分析的内容就是对系统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分解。环境要素是通过系统要素而起作用的,或者说只有对系统要素构成影响的外部要素才构成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要素。因此在逻辑上应当先解析出系统要素,其次才能推导出环境因素。

(一)宣传思想工作的系统要素构成

宣传思想工作实际上就是政府将主流价值观向社会传播,让社会主体认可接受主流价值观,最终达到巩固政治统治的能动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进一步抽象化,那么它实质上属于沟通的一种特殊形态,只不过沟通的主体变成了具有抽象化人格的政府和不特定的社会主体。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沟通的一般性规律来认识宣传思想工作。根据沟通的一般过程,我们可以把沟通分解为以下几个必备要素:沟通主体和沟通对象;沟通客体和沟通载体;编码和解码。显然,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无法完成沟通。按照沟通的逻辑顺序,可以用下图表示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图二)。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将所要传递的客体(信息内容)进行编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递到达沟通对象,沟通对象将客体(信息内容)进行解码,还原信息内容。

图二 沟通过程示意图

按照上述沟通过程,宣传思想工作可分解为六个系统要素:

1.宣传思想工作主体与对象。与一般的沟通过程不同,宣传思想工作主体相对特定化,即政府充当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在我国,政府应作更广义的理解,包括广义政府和执政党,其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政府在这方面的功能相对弱化。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为不特定的个体,但需要面对特定的群体。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特定群体对信息内容的客观解码能力和主观接受意愿。就一般情况来言,对象的解码能力和主观接受意愿又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程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要素。我们可以根据对象群体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其他要素进行调整,以使整个系统维持平衡,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取得成效。当然,文化程度并非唯一重要影响要素,我们还可以根据性别、职业、地域、信仰等要素划分对象群体,每个群体都会形成不同的特征。不过本文的旨趣不在于讨论每一个特定群体的不同之处,而在于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不同群体在信息接受上存在不同的特征,也都相应地对其他要素提出不同的匹配要求。

2.编码和解码。编码和解码是借用的两个术语,它们表示对信息内容的加工和还原过程。编码是指主体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为对象所理解。解码则是指对象对编码过的信息内容进行还原,从而真实地理解信息内容。编码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信息内容真实有效快捷地被对象所理解,因此主体需要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不同的编码形式。对于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说,更需要以合适的形态把需要传递的政治信息呈现出来,起到“春风化雨”的功效,而非把信息内容以最“原始”的形态呈现出来,给人以刻板生硬的印象。信息内容表现为语言、文字、视频、图片、形体、行为等编码形态,其中每一种形态又可进一步细分。信息内容的编码形态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需要适应不同的系统情景。相对于编码属于主体的主动行为,解码更多属于对象的被动行为,在宣传工作系统中属于被动性要素。因此系统更多的是适应对象的解码能力,而非改变对象的编码行为。解码过程属于信息还原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对象能够读懂信息内容,对信息的理解没有偏差。显然每个人的解码能力有很大不同,它与对象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关联。

3.客体与载体。客体是指主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信息内容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执政者所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得知,信息内容在系统中会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见图三)。信息内容最初以原始形态Ⅰ存在于主体的内心,经过主体编码后呈现为能够传递的现实形态,经过对象解码后又被“还原”成原始形态Ⅱ,存于对象的内心。

图三 客体(信息内容)在系统中的形态转换

由于技术手段及主体能力的限制,信息内容很难在现实中呈现完全的原始形态Ⅰ的镜像,只能以近似的现实形态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在对象对现实形态信息进行还原的过程中,由于对象解码能力的限制,信息内容也不可能被完全还原为原始形态Ⅰ,会再次出现信息损耗,只能以原始形态Ⅱ存于对象的内心。因此,如何保证主流价值观能够“原汁原味”地传递到对象,尽量减少信息损耗,也构成了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需要指出的是,上文只是对沟通过程中的最小单元进行解析,而现实往往是多级传递(见图四),这样就会带来更多的信息损耗,因此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尽量减少传递链条,以减少传递中的信息损耗。

图四 客体(信息内容)的形态多级传递示意图

信息内容传递的有效性不仅与主体编码能力、对象解码能力以及传递链条的多寡有关,它还与载体密切相关。所谓载体是指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现实形态中的信息内容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存在。按照距离的不同,载体可分为近端载体和远端载体。近端载体主要指主体与对象面对面的沟通,这是最有效的一种渠道。因为主体能够即时了解对象的反馈并即时调整编码形式,从而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远端载体则是指非面对面的沟通,包括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等。远端载体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面对不特定的对象,传播范围相对较广。但是远端载体属于单向传递,它的互动性较差,传递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使沟通效果较差。就远端载体自身而言,不同的载体沟通效果也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媒体的承载能力。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既要重视近端媒体,也要重视远端媒体。基层工作者由于面对的对象较少,可以多从事一些近端沟通工作;高层工作者由于对象范围较广,可以充分利用远端载体,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及受众对象选择恰当的电子媒体,尤其要重视新兴起的网络载体。

(二)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要素

所谓环境要素是指能对宣传思想工作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相对于系统要素而言,环境要素属于一种不可控要素,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只能去适应。就当前而言,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深层环境,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政治宣传思想工作的信息内容和主体,这种影响是刚性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任何违背要求的信息内容都为政治环境所不允许。在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作为我国政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适应这个系统,而不能试图改变这个系统。

2.经济文化环境。经济文化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中层环境,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柔性影响。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以及对象上。首先,经济文化会导致信息内容的变化。任何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并不完全表现为政治信息,它必须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内容,否则就会显得“过时”而不被人所接受。文化也是如此,即信息内容必须与本国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从而使理论呈现出本土化。其次,经济文化会导致对象群体的变化。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对象群体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信息的自主判断能力越强,对信息内容的解码能力也越强,对其他系统要素匹配要求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信息内容更多以理性化的语言呈现出来。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表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直接影响。技术环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变化。在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中,受技术环境影响最为直接的显然是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远端载体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最近十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就是新技术的直接标志。每一种新载体的出现都意味着承载能力的增强,包括承载的信息量、信息解码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受众对象数量等的增加增强。载体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主体对信息内容进行更多形式的编码,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说,必须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掌握网络的传播规律,丰富编码形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宣传思想工作系统的动态分析

(一)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内平衡的动态分析

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般过程表现为主体将政治信息进行编码,转换为可以传输的信息符号,通过政治社会化系统的渠道传递给对象,并由对象对信息符号进行解码,转译为思想和政治信息,进而内化为对象自己的政治技能,形成对象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当主体所设定的目标能够充分实现时,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中各要素便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实现了系统平衡。通常情况下,系统平衡并非按照设定的系统路径一次性实现,而是经过多次反馈后逐步实现系统平衡。著名的政治沟通理论专家多伊奇在论述政治系统输出的政策对政治环境的反馈作用时,将其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意味着政治系统对环境所采取的反应与他的既定目标是一致的;相反,“负反馈”表明政治系统对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对策和行动是错误的。[3]在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中,“正反馈”表示宣传思想工作的结果与主体的预期一致,对象所培养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与主体传递的政治信息保持一致;“负反馈”表示结果与主体和环境预期出现偏差。当出现正反馈时,表明系统在当前的既定环境下已经达致平衡状态。当出现负反馈时,表明系统处于失衡状态。这时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便会启动内部平衡机制,这一机制将对系统内各个要素进行调整,促使其达到新的平衡。

(二)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外平衡的动态分析

宣传思想工作的功效不仅取决于内平衡,还取决于外平衡,即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内平衡是一种自我均衡,但这种均衡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略了系统对其环境影响的这个可变能力”。[4]21内平衡只是表明在某一既定环境下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并不表明在所有环境下的要素之间的匹配。事实上,外界环境一旦发生改变,就会打破系统的内平衡,导致系统内部重新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在新环境下形成新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正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构成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动力机制,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新问题,探讨新办法,以提高工作的成效。外平衡过程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单要素平衡;二是多要素平衡。在单要素平衡中,外部环境影响到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使其发生改变,系统为了维持内平衡,其他要素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发生改变。不过由于系统本身的内平衡惯性所带来的系统保守性,当外界环境影响到某一要素时,其他要素也可以固守原来的状态,迫使该要素恢复到原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系统僵化”。在多要素平衡中,外部环境对系统要素形成了全方位影响,“僵化系统”就难以维持,系统要素都要经历一个相互调适的过程,在外部环境冲击较大时,这个调试过程可能会变得非常漫长。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外部环境变化最终都会导向新的系统平衡。当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系统“负荷”过大,系统要素反应时间过少时,就会导致系统“崩溃”。在崩溃的系统中,系统失去了自我平衡能力,主体失去合法性,信息内容严重失真,解码形式不能为对象所理解,信息载体无法到达对象。对于我们当前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尤其要防止政府为了追求短暂的系统功效而提供虚假信息所引发的系统崩溃。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对象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虚假信息必然带来主体公信力流失。当公信力流失殆尽时,系统就会陷入崩溃,系统功能就会消失,对象就再也不愿进入这个系统接收任何信息。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及早对环境变化做出预案,出现变化后及时应对,减少反应间隔时间,提供真实有效地信息,以防止由于系统负荷过大而导致系统崩溃。

四、系统分析的局限性及应用可能

从宏观的视角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系统分析,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正如戴维・伊斯顿所言:“如果我们站得太近,我们就将如此详细地看到大量的混乱的细节,以至于我们的处境几乎不会更好。”[4]13所以,当我们只能够零散地解释一个观点时,尝试运用“广角镜头”来观察这个客观的世界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研究途径,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提供一种“广角镜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种研究方法远非完美,其依旧存在着诸多局限和不足。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价值中立”导向可能导致对伦理问题的忽视。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如果能够实现系统的平衡,信息内容是可以被“包装”的。而失去了真实信息内容的宣传思想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无价值的。此外,这种分析框架忽视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阶级性,显然这是问题的本质。本文无意回避这些问题,我们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才能更有效地使用这个分析框架,而不能因为它的缺陷而将其束之高阁。事实上,规范理论与“价值中立”的分析框架能够在双重意义上得到实现。“如果人们在学术研究和建构理论的规范意义上,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和尊重客观规律,要求严格划清确立经验事实与研究主体评价判断的界限,那么,‘价值中立’原则只不过是这一应然要求的另一表述。这一原则在理论和方法建构和运用中可能贯彻的程度,与学术研究能够达到的科学性程度实际成正比关系。”[2]正是从这种“科学性”意义上,系统分析框架的运用无疑有助于摆脱传统宣传思想工作过于局限纯粹意识形态灌输的窠臼,对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注 释:

①戴维・伊斯顿1953年在《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中首次将系统分析的思维引入政治学领域,之后在其著作《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精确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王沪宁.美国政治学的系统分析学派[J].国外社会科学,1985,(1).

[2]王浦劬.一般政治系统理论基本特点刍议[J].科学决策,2010,(8).

[3]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J].政治学研究,1985,(2).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上一篇:国家贫困县政策改革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之道 下一篇:梅兰芳:京剧大师的戏里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