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语文课堂拓展的“度”

时间:2022-08-19 01:33:14

把握好语文课堂拓展的“度”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正由于此,语文教学开始“开放”,向课外拓展也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时尚”。

然而,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些老师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影视欣赏课、思想教育课、时事分析课等。笔者认为这些老师在追赶这类“时尚”时,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语文课堂的拓展作一番新的审视,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度”。

那么,如何把握好拓展的“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谈谈把握拓展的“度”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语文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既获得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增强语文的素养。总之,语文课要能既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把这作为语文教学拓展的首要原则。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设计了一次“看标识学语文”的学习活动,把看各种标识与学思考学表达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课后,有人就建议:应该借此再做下去,让学生每人搞一个创意,甚至再试着用示意图什么的表现出来,那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蔡老师说:“感谢同仁的提醒,但我不想继续做下去,因为在我看来,那已经不是在学语文,不是在学习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而是在学习标识的创意制作了。”听了此话,笔者深有感触,的确,语文课不管上成什么形式,关键要看是不是在学语文,是不是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否则,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

二、明确目标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语文课的拓展,只能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而且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使包括拓展在内的一切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拓展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再精彩的拓展,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对教材内容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即使是对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类或内涵极其丰富或美随处可见的课文,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对文本的教学,导致了学生还未来得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立足文本,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品味,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拓展要考虑拓展是否有必要,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不能让拓展的材料挤占文本的学习时间等问题。而且,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所以,课堂上的拓展,需要教师发挥主导性,在完成文本的研习之余,瞄准教学目标展开适当延伸,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拓展给学生。

如笔者在进行《项羽本纪》一文教学的备课时,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将“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及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后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为拓展内容投影给学生,让他们辨别比较,并写评论。如此,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关注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由他们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然而,学生由于年龄、性别、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等不同,也就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拓展时能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拓展。如程启明老师的《〈错误〉教学实录》,在一节课里,仅古代诗词就涉及49处之多,让人叹为观止。但细细一想,其实效到底有多少,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还真是个问题。特别是他的教学对象仅是由一所农村中学刚刚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如此拓展,笔者认为实在没有必要。

笔者认为教师如能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做到以上几点,让拓展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那么,语文课堂一定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杨东华 苏州大学10级教育硕士 215325;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224233)

上一篇:唤醒心灵,走进神秘深邃的文学世界 下一篇:加强素材积累,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