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课堂流淌

时间:2022-08-19 01:25:27

让诗意在课堂流淌

摘要: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追求诗意的生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向往。这种文化形态渗透在课堂上则折射出诗意的课堂教学。诗意课堂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审美教育的层次,是对教学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它离不开诗的特性,是诗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凸显:它必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必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必然是充满形象,具有画面感的,必然充盈着丰富的情感。而充满诗意的课堂也必将为学生的诗意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学;简约;韵律;形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112-0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和诗歌更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正如于丹所说:“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成长”[1]。而对于生命之初的中国儿童,每个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充满诗意的学习环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为他们未来的诗意人生奠基。

关于诗意课堂的研究有很多,有人说诗意课堂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自我实现的;有人说诗意课堂是一种感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灵动的课堂。这些说法都对,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转换思路,把思考“诗意课堂是什么”变为“诗意课堂如何是”,回到现象本身,回到真真实实的课堂生活中来[2]。

一、诗意课堂必是简约而不简单的

诗短小凝练,寥寥几十个字,却能勾勒丰富的画面,蕴含高深的意境,潜藏丰富的情感。这得益于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我们的课堂也需要如此,不求面面俱到,不贪华丽的修饰,却也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高效整合。

(一)选材少而精

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少”不是单纯的的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避免十个指头按跳蚤。“精”是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每一堂课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和中心,依据课标精神,研读教材,把握焦点和中心,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处理苏教版数学《数字与信息》这一教材时,教师在诸多类型的数字编码中单单只选择“学生学籍号”这一材料来重点研究。一方面它具有数字编码的一般特征,有较强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它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切,利于理解和表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辨完全掌握了学籍号编码的一般规律后,再来研究身份证号码、汽车牌号等也就能举一反三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剪裁嫁接,做到少而精。

(二)环节简而实

“简”是指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删繁就简,减少课堂教学程序。摒弃迈小步、亦步亦趋的线型教学,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是频繁被动地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势必影响学生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倡导大板块教学,跨大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实”是指实际教学中不图花哨,不摆架子,注重夯实基础,发展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父母的爱像茉莉一般清新?”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一个问题就能统领全文内容和主要思想。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唯有这样,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肆意张扬。也只有这样有“空间”的学习才能让研究真真实实地发生,不至于走过场。

(三)方法明而活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包治百病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游离于教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必须为内容服务,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事实性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明辨是非真伪可以采用讨论法、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可以采用发现法等等。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用什么方法学习,还要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并伴随课堂灵活应变。

老子曰:大道至简。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肤浅。

二、诗意课堂必是有节奏和韵律的

诗讲究节奏,注重平仄、对偶和押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易于吟诵。课堂也是如此,它应该宛如一首诗,有轻重缓急,要抑扬顿挫,注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具体来谈它应该有:

(一)快慢适中的教学速度

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在如今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动作迅速,谁来抢答?”这样的言辞。过快的教学节奏,表面上看来高效,实质却违背了教学规律,欲速则不达!

一位新教师执教《认识小数》一课,课的总结阶段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并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一位优秀学生很快举手:“我发现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教师如获至宝,赶紧将其板书下来,紧接着全班齐读,加深印象。这种情况我们常常能在课上看到,殊不知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消化,还没有领会。课堂应该是慢的艺术,慢在易错处、慢在难点处、慢在生成处,最终达到以慢求快的境界。

(二)动静搭配的教学形式

以语文课堂为例,“动”一般是指朗读、表演、讨论、操作等;“静”一般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倾听和想象等。“动”能激活情绪,活跃气氛,“静”则有利于进行深入的思考。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则会出现表面的热闹,难以深入;如果“静”多“动”少,课堂气氛沉闷,而使人昏昏欲睡。动起来和静下去都是学生的本能,在课堂中要掌控好比例,适度进行动静的适时转换。例如先表演课本剧,再深入思考剧中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和特征。

《礼记・学记》上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学生长时间地进行一项教学活动,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疲劳和厌烦,抑制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变换别的教学形式,以重新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最终达到“以静制动,时机未到静如处子,沉心定气,时机成熟动若脱兔”的理想效果。

(三)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它有起始阶段、展开阶段和结束阶段,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发展、高潮与结局。没有高潮的戏剧是平淡的,没有几个小高潮的课堂也是平淡的。高潮可以是“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的引导点拨;也可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启发顿悟;也可以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悄然沉寂……

以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为例,笔者以这样的问题引入:“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形?”问题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大家从未深究,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还真不知从何解释起。在探索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关系时,教师再次提出疑问:“刚才同学们通过测量手中这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知道了它们的关系,那么可以说‘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吗?”大家通过辩论得知:“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如上问题常常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求知欲望,掀起一个个探究学习的高潮。

(四)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在我的报告中,上句末字用仄声字,如‘他去了’,下一句我就用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押韵和平仄的使用会让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这些是教学语言中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也可以是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三、诗意课堂必然是充满形象,具有画面感的

诗向来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知人论事,所以诗歌中总是充盈着丰富的画面,引人身临其境。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个小象,用同一抹色彩统一起来,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也就跃然纸上了。[3]而小学生恰好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4]学生很多时候必须要从具体形象材料出发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引导想象和联想才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体悟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

(一)重亲历和直观,增加直接经验

我们需要将课本上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文字,一次又一次放大,一次又一次做细,还原到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够察觉到的“最近发展区”内,尽量为学生设计一个可观、可感、可参与的课堂世界。

学习科学课《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土电话,并用土电话进行通话游戏;学习语文《蚕姑娘》时,让学生回家养几只蚕宝宝,观察它每个阶段的变化;学习数学《圆锥的体积》时利用教具,实验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这些亲身经历会调动学生全身的各项感官,形成认识,积累经验。

(二)重想象和联想,丰富间接经验

想象和联想是认识世界的形式,作为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探究未知领域的一种本能欲望。在科学研究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文学作品中“诗人郭沫若告诉我们,天上的街市最迷人,那里有提着灯笼的人儿在行走;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最和谐,有良田美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只有借助想象和联想的构形作用,学生才能体验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深厚意境。

尽管我们在课堂上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教材中更多的是间接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将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以课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带领学生跳出课本学知识,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丰富间接经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诗意课堂必然是有着丰富情感的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文字背后一定承载着诗人的不同思想感情,可以说情是诗的灵魂。课堂也是如此,没有情感的课堂犹如没有水的池塘。只有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和谐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是健全、完善的人。我们从哪里寻找情感?

(一)情从文本中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和活力,就要投射自己的感情。成功的课大多是“有情”,失败的课大多是“无情”。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有情,数学要上升到文化,上升到美也需要感情;体育学科也要培养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科学课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正所谓:花开自在情深处,无情岂能百媚娇。

(二)情从同学间来

现阶段的儿童相比之下缺乏团队集体意识,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情感。我们有必要将情作为一种纽带,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让他们在这里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分享喜悦和悲伤,在教室内传递情感,引起共鸣。

(三)情从老师处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位教师在评讲作文说到一位同学的作文时,不料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的作文是抄的!”怎么办?该教师灵机一动,借机转移话题:“先不管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大家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接着让大家讨论,然后再一一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这篇文章既然好,是谁给我们提供的?”大家大声作了回答。教师又说:“让我们以掌声感谢他吧!今后每周由这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别人写的,别忘了把人家名字给写上!”正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才会有如此机智的反应。教师本就该是一个“多情”的人。教师是热情的,有炙热的感情和丰满的性情;教师是温情的,对学生充满温善与友爱之情;教师是激情的,嬉笑怒骂皆文章,心灵体悟,情由心生!

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这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是一首诗,一首充满简、韵、形、情的诗。而诗意的课堂也必定会为学生的诗意人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1.

[2][3][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87.

上一篇:2015高考优秀作文分类评析之体悟真切,感情真挚 下一篇:伊扎克·帕尔曼:用缺憾演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