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尽时始盛放 精微之处真自在

时间:2022-08-19 12:20:59

宋凤洲河北正定人,幼习书法,后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退休前为某军事院校副教授。现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委员兼客座教授、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其书法以楷、行书见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展并获奖。中楷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行书作品获“国花杯”金奖、世界华人艺术大会”特别金奖;《人民日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报纸曾多次刊登或转载其作品。百余部书刊收录了他的作品或学术论文。《报》、《河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曾进行过专门报道。

宋先生讲话很有特色,会运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深奥的学术问题,让听者可以轻松得其要领且兴致盎然。他的楷书作品法度森严兼具神采,让笔者又一次为中国汉字之美和楷书特有的大气端庄所震撼。在采访的过程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宋先生极有生活情趣,他注重养生,会新创一些食物的吃法和日常生活小秘方与朋友分享,让我一下子顿生亲切之感。

名师箴言:一刻不敢忘记的教诲

宋凤洲,自幼酷爱书画,因其书画作品屡屡获奖,小小年纪就颇有些名气了。那时,别人玩耍嬉戏他却习字绘画,不觉枯燥反而乐在其中。青年后参军,更因一手漂亮的的毛笔字于上世纪80年代两次被抽调到北京军事博物馆专门担任展版书写工作。在此期间,宋凤洲有幸成为了欧阳中石的学生,受益良多。欧阳先生的书法造诣和气度品格都对他影响深刻。在宋先生的书房中,挂着欧阳中石亲笔书写的古书论以示教诲:“张旭尝言,初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知笔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然后得其神。”还跋曰:“古之论者,每作此说,想必大有妙处,凤洲棣可细作琢磨或有收益。”他将导师的亲笔教导当成座右铭,临书必鉴,一刻不敢忘记。从担夫争道,悟出了书法的点画揖让,配合协调;从鼓吹的抑扬顿挫,悟出了书法的曲直疾涩、虚实变化;从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出了书法的气韵连贯和神采飞扬。以此指导自己的楷书学习,在把握法度森严的欧体中贯穿进生动活脱的神韵。“我家无贵物,一切可抛,唯这幅字不可丢,最为珍贵。”宋先生笑言。日积月累宋凤洲在感悟理解历代大家书法之骨气洞达,气象高雅,意境优美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自己质朴高古、挺秀典雅的艺术风格。

“不逐春光斗紫红,东风过处敛芳容,何必卖笑分高下,独傲秋霜看落枫。”这是欧阳中石先生赠给宋凤洲的诗。这既是恩师对弟子书品和人品的肯定,又为他指明了学书做人的方向。“做书法家,求学问,养工夫,不做书法活动家。写好字,才是本分。”宋老师正色道。他认为,书品好,必先人品高,将学书做人融为一体,才能成就自己的书品,才能完善自己的人品。正因为秉承这样的信条,在其书作倍受赞许与肯定的同时,宋老师忠直诚厚、淡泊名利的人品亦为同行和朋友们所称道。凡慈善公益活动,宋先生均积极参与、不计回报。对此,他认为这是份内之事,不值一提。

论所以然:书法之内,书法之外

在宋凤洲看来,书法首先是一种文化。书法在实现其记录的基础作用之外,更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综合而不孤立的。其次,书法更是一种艺术。所谓书法作品是艺术,因为汉字书写不仅可以进行文字交流实用,同时也可以兼用抒情和欣赏,也具有和其他如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一样的传情和审美的作用。站在赏析的角度看,书法作品应该是饱含美感情性的艺术“画卷”;而立足于表现手法看,书法作品又应该是充满着优秀书写技法的书写范本。所以,书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汉字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宋先生认为,对于个体而言,书法更是每个人的人生缩影。书法家的个人经历、学养气度、脾气秉性一一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一直信奉“不当羲之第二,难当羲之第一”的道理,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师古与创新的问题。宋凤洲注重传统功力,追求自然创新。他说,师古是创新之母,创新是传统的继续,没有继承传统,创新就没有牢固的基础。他提倡潜学前圣,“先当书奴”的精神,把临帖看成学书的捷径。强调“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也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清朱覆贞《学书捷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在学习先贤的基础之上,书法者各有特点,于是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用刻意为之。现在有的人总想作大幅度的变形、异变,轻视点线的内涵和精致微妙的不同。苏轼有句名言“始知真放在精微”,说得非常好,因为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这些精微之处。如果创新就是追求“怪”与“异”,那么未免把书法看得太过简单。而且真正的创新必须具有优秀的特点,如果创出的产品质量反而低劣,就不如不创。观看宋先生的作品,细细品味,便能体会那于细微之处的自在挥洒,这才是书法创新该有的面目。

钟爱楷书:独爱楷书的正气风骨

楷书是我们最熟悉的字体,亦是最吃功夫的字体,也最不容易写好。因为它八法齐备,规范严整,“一点之失,如美女盲其一目;一画之失,若壮士折其一肱”。莫说一行败字,只就一字失手,便造成通篇有憾,难以精品。因为楷书气象静穆,难以飞动,很容易写得死板,缺乏生气,需要有深入的悟性和灵活的机智才行,不然写不出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所以说楷书学成难,创新更难,极易走板跑调,没有胆量和毅力是绝对不行的。一些有真知卓见的书法家,从不放松对楷书的追求与探索,正是为了严格训练和精益求精。宋老师是偏好楷书的,尤其喜欢唐楷。从小就在老师的指导下,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弱冠以后,又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和锺绍京的《灵飞经》;特别深入临习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敬客的《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还曾选临了欧阳询的其他楷书帖以及《崔敬邕墓志铭》和《郑文公碑》等魏碑。当然还有楷书之外的读帖和对行、隶、篆、草的一些练习。总以俊美遒力一路风格更为钟爱。不惑以来,虽然不断加强对行书、草书的学习,且建树突出,但仍没丢掉对楷书的继续学习。他认为楷书体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集中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彬彬礼仪和文化文明,真实反映着广大中华民族人民传统的审美情性和处世哲学。

当今书坛楷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宋先生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人心浮躁的不健康现象。日本“前卫书法”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文艺阵地不断冲击和渗透,使得一部分人的头脑里,“鄙视优秀传统,鄙视古代前贤”的意识正在或已经形成。他们认为二王、欧、颜、柳、赵等已经过时或难以逾越,所以必须改弦更张,彻底摆脱这些“束缚”,开辟新的“书法领域”。于是“不法之作”被当成“不落窠臼”, “结构不佳”被误作“得天然之趣”。而且展览作品的风格越来越单一,以至于形成“孤风”展览,实际上是对我国丰富的书法文化的怠慢与破坏。

不跟风,不动摇,宋凤洲保持着对楷书的坚持。除了曾经工作需要以外,更是因为楷书的庄严规范,严谨挺拔具有军人的品格,更适合自己。他说:“写好和创新楷书是不易的,但不能却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楷书艺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他相信浮躁与虚华的风气终会过去,当书坛一切回归平和时,各书体各流派都能得到同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契机,那才是书法百花齐放的灿烂时刻。

上一篇:骑单车走遍全中国 冀少林:76岁奥运使者 下一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发展的鲜明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