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上《摩擦力》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11:10:38

华师大版八上《摩擦力》教学设计

摘 要:本节教材讲述了几种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和弹力,这几种力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是学习后几章内容的重要基础。由于摩擦力比重力复杂,对初中生只需定性理解,且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所以本节内容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来学习三类摩擦现象,在教学中有所了解即可。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感受摩擦的存在,并通过简单的活动,引出静摩擦,滑动摩擦以及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知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而事实上,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做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是重点所在。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2-0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质科学,通过运动与力展开对物质宏观运动的探究,充满好奇、陌生,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虽已知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全凭感觉与兴趣,随意性很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可能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说出摩擦力意义,会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述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因素的活动。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结合学情,采用直观教学法、科学探究、归纳等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以及学生身边可利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你走在地面上与走在冰面上,哪个容易摔倒?陷在雪地里车子会发生什么状况?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受到的阻碍,即摩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阅读书本P19的活动,仔细阅读《科学实验活动练习册》P13的“过程与记录”,二人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完成相关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提示:钩码质量不够200克,铅画纸没有,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物体替代;另外,在拉动测力计时要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确保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根据学生获取的数据,逐个讨论、分析、反馈、归纳。通过“为什么木块在没有拉动之前测力计会有示数”的回答讨论得出有摩擦力以及静摩擦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会判断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通过置于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与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来体会。当然,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时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了。那么,根据刚刚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经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随后,解决书本P20中的“思考与讨论”,实现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达到知识用于实践的目的。最后一个活动解决了滚动摩擦,随即让学生例举身边事件解决摩擦的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获得新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知识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且渗透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使用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思考,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作业。

设计意图

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上讨论交流既在交流中拓宽知识,更提高交流讨论的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科学探究活动出发,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观察、探究实验、分析归纳,交流总结等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以及运用,难点逐个突破,促进学生养成学习科学的探究习惯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实验能力。

本节课最大闪光点是,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以及自我创新,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实验中,老师发现,由于没有200克钩码,学生就用文具盒或课本甚至拿出牛奶,苹果来增加压力;没有铅画纸,马上想到教室地面比课桌表面粗糙,于是趴在地上进行探究;有的立马拿出校服垫上当棉布,有的干脆跑到用瓷砖铺成的窗台上做起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也不少:(一)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合作实验能力的不够制约了课堂教学进度,导致有些环节无法落实,关键是他们无法合理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实验以及应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二)知识的滞后性导致本节课的知识不能深入理解。在科学探究中运用二力平衡原理被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造成知识的缺陷和学习的障碍。(三)在授课中本人没有帮学生解决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及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如何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难题。因而也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深入专研教材和实验,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容易操作的实验突破难题。

上一篇:浅谈幼儿教育的实践性 下一篇:巧用班班通提升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