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骑楼老街:一百年,一盏老爸茶

时间:2022-08-19 10:09:19

如果外地朋友想了解海口,你首先会带他去哪儿?

除了骑楼老街,相信不会有第二个答案。

定居海口十年,漫步骑楼老街不下百次。从无人的凌晨,到喧嚣的午夜,与内地截然不同的城市人文画卷,常常带给我惊喜。

清晨,日出把海甸溪涂抹得金光闪闪。百年钟楼的钟声敲了七响,老街区才懒洋洋地开始苏醒。女人们穿着睡衣,睡眼惺忪地去买菜。

9点以后,骑楼下的店铺终于陆续拉开卷闸门,支起木格窗。男人们趿拉着拖鞋,拿一份报纸,一头扎进嘈杂的老爸茶馆消磨时光。

正午,热带的阳光晒烫了街面的花砖,骑楼墙柱的裂缝里,小榕树顽强地挤出来,根系悬在半空,密密麻麻的叶子像涂了蜡,在阳光下亮着银光。

黄昏,老街的繁华到了顶峰。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像会发光的河流。前人曾形容老街“商贾络绎,烟火稠密”,今天多了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颇有十里洋场的韵味。

深夜,有些老街寂静下来,只剩下昏黄的路灯投下安静的光斑。但有些繁华却并未落幕,在博爱路东门一带,人们在马路边围炉而坐,吃着老街特有的西瓜皮火锅宵夜,直到凌晨3、4点都还红火一片。

百年老街:被定格的历史,被遗忘的时光

70多年前,一位外国旅居者漫步骑楼,曾经感叹:“海口高楼林立,最豪华、壮观的建筑皆为华侨所建。”

一百多年来,骑楼都是海口的文化名片,海口人也以骑楼自豪。

据说,由于海口强晒多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今博爱路、得胜沙路)一带,就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成为骑楼的雏形。

晚清时期,海口成为全国十大对外开放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水巷口一带成为繁忙的国际口岸,四通八达的商埠,带来令人羡慕的繁华。据一位华侨记载,1938年,仅得胜沙一带,就有洋派十足的中法医院、海南医院、福音医院三大医院,和热闹万分的中华戏院(今解放电影院)。“千走万走,不如城上海口(府城和海口)”,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也正是那个年代,闯南洋的海南人开始“叶落归根”,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鳞次栉比的南洋风格骑楼建筑。

“有骑楼的地方,就有身形苗条的女子。”多少年来,骑楼,意味着财富、地位,意味着高人一等的生活。光环背后,多少风云故事、人生悲喜,都在这些骑楼中上演。

在博爱北路一座百年老宅里,至今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传奇老人。她是唯一健在的海口“民国美女”之一。本是新加坡富商家族的大家闺秀,花季年华便嫁入显赫一时、几乎垄断了海口进出口贸易的梁式家族,很快就在家族生意中担起大梁。1938年,海口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她更是带头拒绝加入日军的“贸易协会”,拒绝把孩子送入日本人开办的学校,用她的聪敏、智慧,维护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岁月沉淀,骑楼依旧。只是在每一扇陈旧的木窗后面,都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等着后人去阅读、赞叹。

骑楼修复:那一年,我们一起喝过的老爸茶

自2009年被授予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之后不久,海口市就展开了骑楼老街保护和修复工程。今年1月31日,修复的重点、命名于1925年的中山路重新开街。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踏在中山路整齐、崭新的地砖上。修复后的老街,还会是“老”街吗?

没错。骑楼还是老骑楼,两、三层的巴洛克式建筑,依然斑驳古拙,“骑”在人行道上为行人遮蔽烈日风雨;雕饰还是老雕饰,依然优雅细致,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松鹤延年等精美浮雕,与西式的拱顶、廊柱相映成趣;甚至已经消失的老字号,也被重新刷写在修复后的门脸上,“大亚旅店”、“泰昌隆”字样油墨未干,仿佛置身一百年前这些老字号刚开张的日子:身着长衫、拱手道贺的人群刚刚散去,地上厚厚的鞭炮纸散发着硝烟的味道。

修复后的老街,比以前更“老”了:以前扎堆的五金灯具店少了不少,写春联、画碳画、做椰雕的“老”手工艺人,复原着手工时代的市井艺术;戴草帽、穿拖鞋、兜售锅碗瓢盆的店老板,被穿着中山装、气质儒雅的艺术家、收藏家们取代,油画、书法、木雕、奇石、花梨、砗磲、沉香……海南特色的宝贝摆了半条街;经常藏于陋巷的老爸茶馆,大大方方的开到了中山路最繁华的地方,与时尚现代的咖啡馆、南洋风味的美食店、开放式的文化展览馆做了邻居;拖着行李的老华侨塑像,静静地坐在长椅上,含笑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焕然一新的骑楼老街,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老街,但它依然存储着海口的记忆,继续传承着海口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希望以后的修复中,我们依然有机会坐在骑楼的庇荫下,喝一盏和一百年前一样的老爸茶。

附:

骑楼建筑艺术

骑楼建筑并非南洋首创,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由于适宜热带气候特征,近一百年来广泛流行于南洋及中国华南地区。

骑楼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风格多元,多姿多彩: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中,受欧洲巴洛克式风格影响最深。

骑楼下段为骑楼柱廊,既为行人遮阳挡雨,又提供了开放式的商业空间;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墙面、檐口或窗楣等处施以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是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的典范。

骑楼的分布

海口骑楼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老街区。柱廊相连,相依成群。覆盖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长4.4公里。其中,中山路沿街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上一篇:人气潮模 青春逆袭 下一篇:两大癌变,女性应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