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加工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8-19 08:34:25

主食加工业发展报告

2013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把主食加工业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稳步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支持主食加工业发展的有效工作,形成了全国性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年,主食加工业发展整体运行平稳,加工原料供应充足,企业规模明显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业集群进展较快,品牌建设步伐加大,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发展成效比较显著。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主食加工业存在基础工作薄弱、研发设施落后、标准体系滞后、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

一、行业发展特点

(一)加工原料稳步增长,供应充足

主食加工原料主要有小麦粉、大米、植物油、肉类和蔬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主食加工原料供应较为充足,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2013年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4.17%,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北三大地区,产量分别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42.8%、37.4%和8.5%;大米产量同比增长10.25%,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东北三大地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9%、27.7%、27.6%;食用植物油产量同比增长13.44%,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直辖市依次为山东、广东、天津、湖北和江苏;鲜、冷藏肉产量同比增长9.63%,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山东、河南、四川、吉林和内蒙古;蔬菜产量同比增长2.3%,产量排序前5位的省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和四川。

(二)企业规模明显增长,效益稳步提高

从企业数量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同比增长5.57%。其中,米、面制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1.1%;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11.99%;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6.12%。从产品产量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方便面产量同比增长5.26%,面制主食生产企业的馒头生产能力约1500万个/日,同比增长36.00%;鲜湿面条生产能力约850万千克/日,同比增长13.00%。从经济效益来看,2013年我国主食加工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00%,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0%,上交税金总额同比增长3.00%,累计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00%。分行业看,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米、面制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1%,速冻食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

(三)产业聚集效应显著,知名品牌大量涌现

2013年,各地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加快主食加工业主体培育和资源整合,引导企业集约经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河南在馒头、挂面、鲜湿面条、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等五大领域加强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聚集,重点发展主食产业集群。安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一批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如淮北和沿淮地区的面制品主食产业集群,江淮、江南地区的米制品主食产业集群,合肥等城市的杂粮主食产业集群。河北以建设示范园区为重点,扎实推进主食产业集聚,政策向集群倾斜,资金向集群集中,打造了河北隆尧县方便面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2013年,各地高度重视主食产业的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精心经营品牌,加大对名优主食品牌的培育力度,在主产区、主销区不同程度地涌现出一大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如河南的“多福多食品”、“兴泰食品”、“博大食品”、“白象食品”、“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 安徽的“同福食品”、“青松食品”、“乐健食品”、“友源食品”、“大地食品”等,还有山西的“六味斋食品”、江西的“春丝食品”、桂林的“西麦食品”等。

(四)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2013年,各地装备制造企业着力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内需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提高技术性能、安全卫生和自动化程度上下功夫,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升。由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化馒头生产线,目前已开发出第三代产品投放市场,实现了醒发、成型和蒸制自动化。由芜湖市滨江4050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包子机,目前已发展到第八代产品,实现了遥控作业和全数控自动化。济南好为尔机械有限公司可自动完成各类调理食品的充填、成型等,其全自动成型机、上浆机、上粉机、嫩化机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及欧州、美洲、东南亚、中东及大洋洲等60多个国家及地区。各地装备制造企业紧贴市场需求,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和整机稳定性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家质检总局四批主食加工装备产品质量抽查公告,共抽查了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安徽、湖北、湖南11个省市251家企业的254种产品,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0.12%,与上年同期相比具有明显改善,同比增长3.2%。

(五)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2013年,农业部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推广、示范和引领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广泛开展推广示范交流活动。分别在郑州、太原、汕头等地开展了面制主食、杂粮主食、预制菜肴三个领域的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包括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经营模式等。通过交流,凝聚了共识,树立了典型,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二是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主食加工重点项目。在有关省大中城市郊区,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管理规范、发展潜力大、市场成长性好的主食加工企业,支持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改造升级技术设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三是组织第二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在2012年北京、山西、河南、广西4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基础上,2013年扩大到11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示范企业认定,加强了主食加工企业引领带动、培育典型、联合攻关、营销模式和先进经验推广,有利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工作薄弱

主食加工业是近几年重点发展的领域,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推进和提升,但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导致发展力度不大,产业提升进展缓慢。一是缺乏术语、分类等基础标准,主食市场运行混乱,产业发展缺乏有效指导;二是对主食产业的家底不清,产业推进阻力较大,产业发展缺乏有效指导;三是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手段落后,许多主食产品开发缺乏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研发设施落后

从全国来看,缺乏面制主食、米制主食、带馅主食和调理主食等研究机构和重点试验室,现有技术成果大都是在手段落后、条件较差的研究环境下进行的。有些地方和单位组建的一些“主食加工研究中心”等类似机构,由于试验装置不到位、试验条件不到位和技术人员不到位等,不能适应主食产业发展需要。

(三)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虽然已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但目前缺乏主食加工标准化机构予以跟进,严重影响了主食产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导致各类主食产品标准、主食加工标准、主食加工装备标准严重匮乏,影响了主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产品售后服务不规范

无论是主食产品还是技术装备产品,售后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主食产品方面,国家或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超市、商店以及小摊贩等在产品售后服务方面各行其是,因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的利益难以保障,难以追究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在技术装备方面,因产品质量差、技术不配套、运转不正常、性能不达标等问题,供应商的责任难以得到应有的追究。

(五)创新力度不够

主食加工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现有的科技开发和试验研究大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创新性。在现有的科技成果中,很难发现有大幅度的改进提高和技术完善,更谈不上创造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含量。尤其是近20年来,主食加工业大型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高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这两个没有根本改变,充分说明了我国主食工业的创新力度不够。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引领带动,营造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主食加工推广交流活动,深化政企对接、校企对接、科企对接、银企对接和贸企对接的内容、方法和措施,加强分类推动和分类指导,树立典型标杆,培育精品名品,促进营销模式和先进经验的推广。推进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树立一批典型企业,总结一批成功经验。加强引领带动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扩大示范影响,反映高端水平。

(二)开展重点领域研究,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为解决家底不清、支撑不足、经验匮乏等问题,需要开展重点领域调查研究,为主食加工业后续发展提供依据。一是开展主食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布局研究,为主食加工业“十三五”发展提供依据;二是开展主食“老字号”研究,认真总结传承经验,支持“老字号”企业提升工业化水平;三是开展主食消费与制作市场研究,为主食产品走向、产业决策和市场发展提供依据;四是开展主食加工技术装备研究,摸清产业家底,提出今后发展的重点产品、重点布局、重点项目等,为主食加工技术装备发展提供依据。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解决产业发展急需

建立和完善主食加工标准体系,当前应急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议组建“主食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实标准化组织机构,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力度;二是加快制定术语标准、分类标准等基础标准,加强主食加工业的指导作用;三是抓紧制定主食售后服务和技术装备售后服务标准,以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

(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进产业技术跨越

开展主食加工业技术创新研究,总结现有技术创新程度、水平和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自主创新的模式、方法、程序和跨越式步骤,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主食加工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主食加工研究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加强科技攻关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

上一篇:浅谈“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下一篇:网络视觉时代高校审美教育转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