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风险投资引入民间资本问题

时间:2022-08-19 07:15:51

深究风险投资引入民间资本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介绍

自2001年中国成为WTO成员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与规模日益加大,因此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上海“十五”期间,重大公共基础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即3000亿元以上(金昊,2003);据吴庆玲(2007)预测,本世纪的前20年,仅我国城市人口将增加到3.5亿至5亿,年均城市公共基础项目投资需要1750至2500亿元;王冬君等人(2006)认为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仅靠政府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发展。而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美、日等国的发展趋势看,公共基础项目融资及经营活动均由政府垄断向企业、个人与社会机构开放,并引进私人资本到该建设领域,基本解决了资金匮乏和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李心丹,2000)。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我国项目公司如何提升公共基础项目融资管理水平仍是一个难题。

二、文献研究与问题提出

为提升公共基础项目融资管理水平,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常见模式,诸如ABS、TOT、PPP、PFI、BOT等已进入我国公共基础项目建设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冯锋等人(2005)根据不同融资模式的运作特点,将我国引进的不同融资模式对号入座于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及经营性基础项目,并提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张伟等人(2008)在把握公共项目运行管理原则和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将公共项目运行的具体做法归纳为六种类型,并解析其原理及优缺点,讨论应采用怎样的融资模式;黄友爱(2000)通过分析美国为代表的证券基础融资模式和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间接融资模式,结合中国的融资特点,研究了适合我国融资模式及要考虑的选择要素。另外,于国安(2003)、黄如宝(2006年)等学者对我国公共基础项目融资模式的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关于公共基础项目融资模式选择研究主要沿着以下几个路径展开:(1)直接引入一种国外成熟的融资模式,如TOT、PPP、BOT等;(2)将国外的融资模式引入到我国的某一子行业,如轨道交通;(3)从某一视角审视与讨论融资模式,如小城镇、城市的基础项目、融资渠道、某地等;(4)在成熟融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5)根据融资模式的具体运作程序的特点,提供路径选择;(6)根据不同公共基础项目的具体行业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因此,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多是从融资结构和运作的程序的角度开展各个方面的研究,很少从项目公司(在我国是多种主体)融资模式的绩效,特别是在确定了具体融资模式之后,从影响融资模式绩效的内在关键因素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来展开对公共基础项目的融资模式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上海常见的BOT、TOT、PPP三种模式的比较中寻找影响从事公共基础建设的项目公司绩效的内在关键因素,然后将内在关键因素引入到平衡计分卡(BSC)体系之中,以图利用BSC的战略绩效管理功能规范和发表公共基础项目的融资活动;通过BSC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研究关键因素的互动关系,已达到提升上海公共基础项目融资管理水平之目的。

三、三种融资模式的关键因素

笔者根据BSC的四个维度原理,在深入分析上海世博、上海磁悬浮以及浦东国际机场等6个公共基础项目的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BOT、TOT、PPP模式之中属于不同四个维度的十大不同关键因素,如表。这十个因素在三种模式中表现的强度不一,但却是影响项目公司融资模式绩效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四、平衡计分卡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992年,Kaplan和Norton建立的一种组织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其核心概念是项目公司的绩效应当支持其战略,绩效的实现是战略展开的结果,因此项目公司战略绩效的实现是公共基础项目融资管理水平提升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保证。财务业绩、客户需求、业务流程、学习成长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的互动关系链,其中的主导链是,学习成长支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支持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支持财务业绩,财务业绩支持业务流程和学习成长,客户需求引导学习成长。根据上述互动关系,笔者可以采用Forester的方法进行如图所示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在图中,财务业绩、客户需求、业务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之间形成了三个互动关系:RoutingⅠ.“学习成长—业务流程—客户需求—学习成长”互动关系;RoutingⅡ.“业务流程—客户需求—财务业绩—业务流程”互动关系;RoutingⅢ.“学习成长—业务流程—客户需求—财务业绩—学习成长”互动关系。在这三个关系链中,哪一个属于主导链,取决于项目公司所处的外在环境,无论采用哪种具体的融资模式,但一般可按如下原则进行初步判断。

情况一:若项目公司处于市场变革时期,则RoutingⅠ为主导链。此时,其行为受市场供求机制所支配,表现为项目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客户关系的变迁,学习成长成为其应对市场变化的切人点。从公共基础项目融资模式的角度看,项目公司员工专业知识经验与学习能力成为首要关键因素。项目公司的外部客户有政府、银行、项目产品的购买者以及项目用户等,因此员工应根据具体的融资模式和政府对公共基础项目所有权及经营权的控制特点,积累并持续学习与这些客户沟通的整体性专业技能;在变化的公共基础建设市场中,维护与开发这些特定的客户关系资源;深入学习并及时把握我国投融资的法律制度环境变化,以及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经济环境的变化。显然,这种互动关系分析有利于融资管理水平的提升。如,PPP模式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这对员工的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情况二:若项目公司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则RoutingⅡ为主导链。此时,其行为受简单的业务增长机制所支配,表现为财务业绩指标的持续快速增长,业务流程成为其绩效的动力源。从公共基础项目融资模式的角度看,与参与方的关系、项目操作难度以及运作周期成为首要关键因素。各方不同的目标极有可能产生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其它参与方的利益,形成“纳什均衡”,导致最终的社会总收益并非最大。项目公司应加强与各参与方的流程界面管理,细化项目工序流程,形成项目运作周期内的互相协调的机制,以“双赢”或“多赢”的理念形成合作关系,发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优势,即社会总收益最大。显然,这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宗旨相符。如,TOT模式是购买已建成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既规避了工程建设期可能遇到的大量风险,并且也不存在设施不能正常运营、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债务的风险,因此其业务流程管理要求不高。

情况三:若项目公司处于财务危机时期,则RoutingⅢ为主导链。此时,其行为受财务约束机制所支配,表现为财务指标的恶化与业务维持的艰难,学习成长成为其应对财务危机的切人点。从公共基础项目融资模式的角度看,项目公司员工专业知识经验与学习能力成为首要关键因素,只不过要立足于项目基本财务回报和财务风险的控制。如,BOT模式存在更多财务风险,其主要原因有:融资的高成本和长周期、金融市场的变动、政府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贯性。而PPP模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分配方案,把财务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的参与方来承担。因此对员工学习成长能力的要求就会不同。

五、结语

上述判别原则是BSC实际应用的一般性发表原则。据此,我们可以针对项目公司所面临的具体融资模式与环境条件,抓大放小,从BSC结构中融资模式的关键因素入手,通过关键因素的改善来改进项目公司的整体战略绩效,从而起到提升上海公共基础项目融资管理水平的战略管理效果。

上一篇:外资入股对银行绩效的干扰 下一篇:当代承兑业务的危害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