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然不识真我

时间:2022-08-19 06:40:45

摘要 诸多寓言故事的罔然不识真我,在于本我欲求贪婪等人性恶不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而导致自我心理失衡,而卒迨于祸之危害。

关键词 罔然 真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贪婪 寓言

我是谁?我便是我,这还用问,用得着回答吗?然而,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依德认为有三个我:“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那你又是哪一个我呢?本我是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原始的本能,动物性的欲求。以自己快乐,而不受任何约束为出发点,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快乐为原则:自我是现实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活生生具体的人:超我不是现实中的我,而是受观念形态所支配的理性的我,隐藏在自我背后的我,其存在是道德原则:这现实中的自我。既要受本我动物求的驱使,又要受超我的道德原则所规范,即是说那欲求只能在道德所允许之下才可能满足,因此自我这现实中人常常处于本我和超我的挤压,为所欲为与不可能完全欲所欲为的冲突中,因为超我的道德原则所不允许,这自我无时无刻不在二者挤压中存在,苦恼苦闷焦虑就在所难免,其生存原则是趋利避害,在超我道德原则所允许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本我的欲求。如是说来这我就可能有四种回答:是本我?或是超我?抑或是自我?或真我?真我者,没有掩饰,没有伪装,没有扭曲,实实在在的自自然然的自我。而又要不罔然而识其真我的我,这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蒙田也认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原本在于对人的研究,人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之所以是“最高目标”、“研究的重点”,因为人是世界的主宰,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以人的智能去完成,而单个的人,我或者自己,便是人的认识的基点,从这基点出发,汇聚起来就成就人类认识的辉煌,智能的海洋,文化的灿烂。那么首先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认识自身是一伟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弗氏学说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提并论,都是现代文明对人类认识的伟大贡献,一是对哲学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一是对自然科学的理论巨大发现,而弗氏却在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开辟了新天地,尽管有泛性论的不足。认识自己,就要清楚明白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自我定位要准确,不可高,也不可低,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正如俗话所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从精神心理状态而言,随时随地对人对事则不可罔然迷惑,而应清醒明白,要识其真我,要很好把握自我趋利避害原则,走好本我与超我挤压可能失去平衡的钢丝绳。

明代刘元卿《应谐录》有《僧在》的小故事: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里尹致沉醉,鼾睡已,取刀髡其首,改绁己缧,反绁尹项而逸。凌晨里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髡,又缧在项,则大诧惊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夫人具形宇宙,同罔然不识真我者,岂独里尹乎?

本故事虽小,而刘氏一议,颇富人生哲理,可谓典型,也具普遍性。人生天地间。“具形宇宙”,在迷惑恍惚之际,往往“不识真我”,失却自我,“岂独里尹乎?”无独有偶,季羡林先生讲过类似的德国寓言故事:

有人出门旅行,夜里投宿,旅店人满,只好同一黑人共挤一屋,在他酣睡的时候。黑人偷偷起来,把他的脸用墨抹黑,偷了他的东西溜走了。翌日清晨,他起床时,发现黑人同自己的东西都不见了。于是他大为惊奇。满屋子里左找右找,希望在壁橱柜子找到黑人和自己的东西。正在慌乱的时候。蓦地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脸上黑黑的,他怔住了,自己问自己:“黑人原来在这里,可是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如果像刘元卿那样点评,则应是:夫人具形宇宙,同罔然不识真我者,岂独旅人乎?这里尹和旅人的罔然不识真我笑话似乎在慌乱的一刹那发生,而在前就包含了原因,他俩都丧失应有警觉,麻痹大意,尤其是里尹简直是失职,只求一时痛快,嗜酒如此而“致沉醉”,遭歹人算计,便势在必然。他俩的“本我”欲求基本没有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规范,被人陷害又不冷静,惊慌失措,这现实中的自我又怎么能认识清楚?罔然者,迷惑之状也。人处罔然迷惑之中,必然昏昏糊糊,惊惊慌慌,不知自己姓甚名谁,是干什么的,一句话:不识真我。这是可笑又可悲的。

可见,人要认识自己,识其真我,则不可罔然迷惑,而要明明白白清清醒醒。这谈何容易。可罔然而不识真我者却屡见不鲜。造成罔然不识真我的原因种种,其表现形态情况又各不相同。

罔然迷惑与不识真我,和不识真我与罔然迷惑,二者互为因果。要识其真我,则必须清清醒醒,不罔然迷惑:只有清醒明白,而不罔然迷惑,才能认识真我。正确定位自己。人类认识未知的客观世界,都必然是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认识研究客体。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辛辛苦苦,认识其必然如此的规律,从而把握运用,这便可以“无为而无不为”,迈进自由王国的殿堂。单个的你、我、他也必须如此,否则就会罔然迷惑,不知道究竟自己是谁了。这是从总体认识论而言。造成罔然迷惑心态而无法识其真我,则往往是本我动物求过分过高,欲所欲为,而又不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规范,一昧将快乐原则发挥到至极,将贪婪、残暴、专横、自私等等,人性恶放任恣肆,不受任何管束,而现实中的自我又无法操控趋利避害原则,这自然犹如走钢丝绳失去平衡,必然栽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是什么东西了,其结果轻则上当出丑,重则丧失人性,违背道德,甚而触犯法律,琅铛入狱,处决亡身。

骄傲自大,自不量力,自私贪婪的本我,会使自我陷入罔然之大泽,不识真我之深渊。寓言是人类智能的珍珠,大抵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颇含丰富的哲理,象征意蕴。将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见出,虽然说的不过是些动物植物的小故事,人间荒诞的小笑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有《鹰、穴鸟和牧人》的故事:一只穴鸟学鹰的样子,扑到公羊的背上抓羊毛,结果被羊毛缠住,让牧人抓住拔光了羽毛。穴鸟显然自不量力,一味要与强者相比,结果招致不幸,为人耻笑。《蚊子和狮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群蚊子打败了强大的狮子,便自以为了不起,忘乎所以,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结果却被蛛网粘住,成为蜘蛛的美食。《狗和影子》:狗衔块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于是放下自己嘴里的肉,跳下桥去,跟影子打架,想抢影子衔的那块肉,结果把自己嘴里那块肉也丢了。这寓意在讽贪。贪婪者反会丢掉自己已得到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对此还有分析,他说“据说每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何。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不自知 的东西”便是不识真我者:“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便是能识其真我者,何以如此?贪婪迷心则罔然,罔然而不识其真我则如此荒唐可笑。《苍蝇和蛾》说的是苍蝇贪吃蜜罐里的蜂蜜,掉进罐里,为蜜粘住:飞蛾指责苍蝇太笨。嘴馋吃。晚上,飞蛾不住地绕着灯火以眩目的速度飞来飞去,忘乎所以,结果飞入火焰中烧死。自然苍蝇贪吃而罔然不识真我,结果丧命:而飞蛾似有其认识,可只对他人,而不警惕自己,他仍然丢不掉那个贪字,贪光而罔然不识真我,结果与苍蝇无异。印度《五卷书》里有类似的寓言诗《蜜蜂吃花粉》:当那像一团火焰似的太阳,/在那太阳升起的山顶升起,/蜜蜂为了想吃莲花的花粉,,就一头钻进莲花里去,/它没有想,到了黄昏时候,/它会裹在里面出不来。一个人如果只想得到好处,他就忘记了里面还有危机。这一头钻进莲花只想得到好处的蜜蜂,也因贪婪而罔然不识真我,结局与贪吃蜂蜜的蜜蜂一样。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旨在揭出贪得无厌的可耻可笑的下场。渔夫打到一条金鱼,这金鱼很神,能满足人的要求,渔夫老婆便要这要那。金鱼愤怒了,大海汹涌澎湃,给她的一切东西便荡然无存。金鱼游到大海深处去了。结果老太婆仍坐在破泥棚的门槛上,看着那只破木盆。

贪心还有贪权,也可导致罔然不识真我。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描述白蛇娘娘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并发议论道:法海和尚只管念经,却放下经卷。横来搬是弄非,去捉拿许仙和白娘娘。蛇精白娘娘反抗,一怒之下,弄出个“水满金山寺”,结果玉皇大帝要缉拿法海问罪,法海只好东躲,终于躲藏在蟹壳里,成为一个只有等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才可出来的蟹和尚,鲁迅对法海的下场断语是“活该!”这比里尹旅人遭遇更惨,几乎近于被活埋了,鲁迅对于贪权而惹下大祸者的强烈憎恶显而易见。

柳宗元的寓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罔然不识其真我,而最终丧命的故事,供我们分析思考,从中可得教益。先说《lZ传》。lZ是小动物,却也是贪婪而罔然不识真我丧命的典型。它是善于背负的小虫,在行进中,只要遇见东西,便背在背上,昂首前行,越向前走,背的东西越多,越沉重,即使行走已经非常艰难,仍要拣要背,终于跌倒爬不起来。有人可怜,将它沉重的包袱卸下,然而,只要再行走,却仍不改其本性,还是一路又拣又背而且喜欢攀高处,最后坠地而死。柳宗元为匡正时弊。对此发议论:“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贪婪而又好攀高位之人,皆亦如是,岂有他哉?虽为小寓言,而罔然不识其真我的启示告戒,则让人久久思索。

再说柳氏的《哀溺文》。此文为骚体。其序文描述一则小故事: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日:“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日:“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遂溺死。这可应验了民谚:人为财死。钱迷心窍。罔然之甚,堪称绝顶,连俗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完全抛于脑后,不识真我而亡我。岂不悲夫!

最后说说柳氏的《三戒》。与贪婪,贪财,贪权,贪色而罔然不识真我不同,却在于“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不知自己是“什么东西”,定位在何处,有自以为有利条件,便得意忘形,罔罔然,飘飘然,皆“卒迨于祸”。一是“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临江小麋鹿。它为主人打猎所获得,将它喂养,不准家犬侵犯,常抱它与狗玩耍,与它不同类的狗。原来垂涎三尺,想要吃掉它,现在却怕主人发怒,只好听主人的话,随主人的意,这却使麋鹿产生错觉,忘记自己的本份,把非同类想要吃掉它的天敌――狗――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嬉戏打闹,成天玩得非常高兴。三年过去了,麇鹿出门。看见一群狗,想去与之玩耍。这群狗又高兴又愤怒,这傻瓜送上门来,简直小瞧了我们猎物的本领,一齐扑上,将麇鹿吃掉,皮毛骨头鲜血满地,然而这可怜的麋鹿到死也还不知道原因何在。这罔然不识其真我的悲剧更让人深思。二是“出技以怒强”的贵州驴子。说贵州本地没有驴,而好事的人用船把它运来,可没啥用途,就放归自然。它是庞然大物,从未见过驴的老虎,以为是神,躲着观察它,慢慢接近它。有天驴大叫一声,老虎被吓得跑了很远,以为要吃掉自己。可细心的小老虎,仍反复接近观察,察觉驴并非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更靠近它。甚而戏弄它,跳扑到驴身上,这驴十分愤怒,拿出它最大看家本领,就是用后脚跻蹄而已,这“出技以怒强”,不过乃尔,于是老虎把它咬死吃掉。对此柳氏感叹道“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这悲剧在柳氏看来,如果驴能清醒而不罔然迷惑,很好利用身庞声宏之德能条件,而藏拙自己的弱项,恐怕就可以避免这悲剧的发生。看来冷静清醒地认识自己,并善于显优藏劣,即使遇上可怕的挑战,也可转危为安。三是“窃时以肆暴”的群鼠。永州有人迷信,他以为自己生于子年,属鼠,就把老鼠视为神仙,非常爱护它们,不喂猫犬捉鼠,也禁止仆僮打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这家鼠很高兴,还告之邻家鼠,都来这家,它们饱食无祸,肆无忌惮,十分猖獗,“室无完器,辔尥暌隆保它们吃饱喝足,白天一串串与人同行,晚上啃咬东西声音很响,主人无法睡觉,可是并不讨厌它们。如此“窃时以肆暴”。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旧主人搬走,新主人入住。视鼠为阴类恶物,还如此猖狂,岂能容与!于是大肆捕杀鼠,“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柳氏评判为:“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此鼠可谓罔然得忘乎所以,然而此只永某氏之鼠哉?

上一篇:试论电视媒体广告的投放策略 下一篇:景观教育之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