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引种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08-19 06:15:54

林木引种技术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林木引种基本理论和技术的讨论,提出了实现林木良种的基本途径,引进外来树种是长期延续性工作,引种成功必须注意的问题是:要根据气候相似论原理,了解所引树种生物学特性,明确引种目的及所引树种的经济性状。说明引种成功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林木;引种;技术;外来树种;生物学特性

林木引种是指将分布区外优良树种引入本区,通过实验,择其优良者加以繁殖推广的工作。每个树种在自然条件下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外时,称为外来树种。目前黑龙江省林区用材树种比较单一,针叶以云、冷杉、落叶松和红松为主,阔叶以杨、桦、柞等为主。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如红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树种被列为限采树种,这样使林区的用材树种更加匮乏。如果能从国内外引进有价值的树种,对于丰富树种资源,提高木材经济价值,提供新的林副产品,保护自然和美化环境都有很大意义。

1.引种的主要依据

林木种类繁多。经济性状和社会效益各异,生态习性也各不相同,在引种时要有一定的依据。引进国外树种是长期延续性工作,引种成功必须注意的问题是:要根据气候相似论原理,了解所引树种生物学特性,明确引种目的及所引树种的经济性状。

1.1引种目的

引种地区对树种的要求,了解外来树种在原产地的表现,作初步筛选。引种实践表明,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在新地区的性状表现都是与原产地相似的。引种林木,必须事先了解清楚引种树种原产地的气候,特别是适生范围的年均温、极端最高、最低温,年降水量、雨型等,对种子的可塑性也不可忽视。种子经过发芽、幼苗生长,对环境条件的不断适应,逐步克服外界不利条件的影响,也是引种成功的关键。湿地松、火炬松引种是根据原产地气候条件在我国相似气候区进行的。

1.2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

要考虑外来树种是多年生植物,一个轮伐期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生长环境又不易人为控制。所以对原产地与新地区生态因子的剖析,特别是气候因素的剖析是非常重要的。德国林学家玛伊尔提出了气候相似论,认为引栽地和原产地气候条件必须相似,引种才能成功。但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不可能存在条件完全一致的地区。同时,许多引种试验证明,分布区大致相同的树种,有时引种后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适应性强,能在大范围内推广;有的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内栽种。挑选的外来树种,能否在新的地区推广,需要引种试验验证。

2.引种应考虑的主要生态因子

2.1温度

尤其是低温和绝对低温,往往是一个树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林木引种中对几年甚至几十年难遇的低温以及低温持续期也应考虑。高温与绝对高温对森林的损害没有低温显著,但高温配合干旱却能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季节交替也往往是北树南移受害的原因之一。

2.2降水

降水是决定引栽外来树种成败的重要因子。雨量的季节分配类型成为雨型,与引种关系密切。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属夏雨型,引种地中海地区和美国西海岸冬雨型树种很少有成功,而引进夏雨型的却生长良好。

2.3光照

日照长度和光的性质随着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到植物生长和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一定昼夜比例的交替,即光周期。对多年生高大树木来说,除发育大周期外,每年还有越冬问题,所以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比一年生植物药复杂。例如南树北移时,生长季节内日照延长。使生长期延长,影响封顶,妨碍组织木质化和入冬前保护物质的转化,降低了抗寒性。而当北树南移时,日照长度变短,促使提早封顶,缩短生长期,影响树木正常的生理活动,有时会引起二次生长。

2.4土壤

土壤的化学特性、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深刻影响着树木生长,其中土壤含盐量和酸度对引种成败起决定作用。柽柳科,藜科,蓼科植物为喜盐植物。榆、柳、刺槐、紫穗槐等对土壤酸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适宜在中性和酸性土上生长。土壤与土壤通气性,排水性有关。松等多数树种适宜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毛白杨,泡桐等不仅要求排水良好,还要求土层深厚。但落叶松、赤松、水杉等适宜水湿地上生长,特别是赤松极耐水湿。

2.5病虫害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病原、寄生、环境三者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有的病虫害在原产地就已存在,但并不构成威胁,在新环境条件下却成了严重危害因素;有的是新地区的病虫害找到了更适于侵染的新寄主,使外来树种不能占有新的领地。松、赤杨和豆科一些树种的根部组织多与菌类共生。成为树木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引种时对此也应有所考虑。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3.引种成功的标准

树木引种成功的标准是:不需要特殊的栽培、保护措施,就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提供的产品数量和品质能达到原产地的平均水平;能够用原有的繁殖方式正常繁殖。

4.引种的注意事项

4.1引种必须坚持长期试验逐步推广的原则

一个树种能否在生产中推广是长期引种试验工作的结果。如果不经过试验就在生产中推广,势必要冒风险,有时会遭到重大损失,浪费人力物力。一个外来树种不经过几年的长期考验,也很难说引种已完全成功。为兼顾试验和生产的需要,在经几轮试验后初步确认有希望发展的外来树种,可逐步扩大试验面积,向生产推广过渡。

4.2要重视引进外来树种的种内差异

过去引种时由于忽视树种种内的变异,往往达不到引种效果,同一外来树种不同种源在生长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没有种源选择,便不可能有效地引种,这是引种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弘进树种由于原产地的种源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生长状况,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所以种源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生产力的高低。选用优良种源区的种子造林,可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在引种中,对某一树种自然分布区内不同种源种子首先进行种源试验是很必要的,这已成为当前林业集约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80年代,在林木引种中已开始进行种源试验,湿地松、火炬松经过种源试验,现已选出了适宜我国不同地区生长的优良种源,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每个引种树种,在条件允许时,都进行种源试验,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引种成功的树种还应注意集约经营。我国各地对湿地松、火炬松的育苗、造林措施很得力。大多数地区采用芽苗移栽,容器育苗,造林地采用全垦或带垦,大穴栽植。

4.3引种来自同一地区的种源时要选多种立地条件作试验

不同的地形的坡向会造成温度、土壤湿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对引种成败有重要影响。适地适树对引种外来树种同样是适用的。春季是适合各种树种移植的最好时期,也是主要的移植季节。因为在这期间树木处于萌动前的休眠期,尚示生根发芽,对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反应迟钝,生理活性较低。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际情况确定移植的时间,萌动早的树种应先移植,栽植苗木运到后应及时栽植,树坑直径应看苗木的根幅而定,直径应比苗木的根幅大1/3,裸根栽植深度应比树木的地径高2-3厘米,带土坨苗栽植时,深度应比土坨的高度高5厘米左右,以利树木扎根生长。比较大的绿化树木,应按原方向栽植,才能植株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

4.4采取最适于外来树种的栽培措施

如南树北移时,施肥宜在每年生长早期,后期不宜施肥和灌溉,对1―2年生的南方树苗,冬季可设置防风障或埋土;北树南移,夏季应遮阴等。

上一篇: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防控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