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追踪 第2期

时间:2022-08-19 06:08:23

在广西东部的麻垌乡,群山中耸立着一座硕大的石山,它四壁直立,高大而又险峻。当地人把它称做飞鼠岩。这里“飞鼠”不是指那种鼯鼠,而是指的蝙蝠。这座石山中有一个巨大的裂缝,很多蝙蝠就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窝。每年4月的时候,这些蝙蝠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下子全都聚集在这里。每到晚上,它们就飞出去,到了后半夜,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它们又飞回来,年年都是如此。据附近许多村民估计,寄居在这条缝隙里的蝙蝠足足有1000多万只!

这些蝙蝠是从什么时候搬到这儿来的?为什么每年4月的时候会集中地出现?它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于是,一支科考队成立了,他们组织了一次科考活动,想了解一下这些蝙蝠的前世今生。

按照事先的计划,这次科考活动将完成4项任务:首先,要采到蝙蝠样本,对它们进行物种分类;然后,为了弄清裂缝内的情况,队员们要深入蝙蝠巢,把红外摄像头直接装到裂缝高处;接下来,为查清蝙蝠群在夜幕下的去向和活动范围,将给部分蝙蝠贴上荧光标,在群山中,展开追踪;最后,为了详尽了解它们的飞行行为,摄影师将爬上山崖,从最近的距离观察和拍摄它们的飞行细节。

科考队员赶到飞鼠岩后,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感到很意外,飞鼠岩比预想中要高大得多。裂缝顶部距地面的实际高度可能超过50米,远不止先前估计的30米左右。那群神秘的蝙蝠应该就躲在裂缝的最高处,要窥探它们的秘密,就得尽可能接近它们。面对高大得令人眩晕的悬崖,先前志在必得的计划,转瞬间变得艰巨起来。

据说,这里每年都能采到几万斤蝙蝠粪。蝙蝠粪除了可以当作农家肥使用外,其中最优质的部分又被称做“夜明砂”,是一种中医治疗眼科疾病的良药,价位最高的时候,甚至能卖到1块钱1斤。为了利用和管理好蝙蝠粪,村民们还在洞口修筑了围墙和石板路。用4把硕大的铁锁把洞口牢牢锁住,以便4个生产队的村民可以公平地分配蝙蝠粪。

得到村里的允许,队员们走入洞门,试着搜寻解开谜题的线索。果然,他们很快发现了一只活的蝙蝠幼仔。这个幼仔身上还连着胎盘,说明它刚出生没多久时间,眼睛也没有完全睁开。

眼前的情景让科考队中的专家联想到生活在美洲的“墨西哥犬吻蝠”。据说, 每年夏天,这种蝙蝠都会飞往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地下洞穴内哺育后代。而且整个夏天都雌雄分离,在它们的育婴地只能看到雌性蝙蝠和幼仔的身影。在飞鼠岩,几乎随处可以见到蝙蝠幼仔,这里会不会也是一个类似的“育婴地”呢?

在洞中,队员们找到了一只完整的成年蝙蝠样本,它毛色灰黑,两耳巨大,上嘴唇还布满了皱纹,丑陋而又狰狞,从这些特征可以判断,它们很可能是“墨西哥犬吻蝠”的某个近亲。

这天傍晚,大家决定留在洞口,等待仔细观察蝙蝠飞出的场景,看看蝙蝠的数量究竟有没有老乡说的那么多。

天色刚刚暗下来,蝙蝠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在高大的裂缝顶部,蝙蝠群的行动令人费解,它们不停地在那里旋转,即使来到洞口也只是来回试探,并不急着飞出去――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出发的号令。

忽然,行动开始了!

成群的蝙蝠涌出洞口,就像一支规模庞大的超级军队!

就在蝙蝠喷涌而出的时候,出现了一幕更紧张的画面。

科考队员很快注意到:有4只行动敏捷的鹰在洞口上空上下掠食!在裂缝口,蝙蝠队伍像潮水一般持续喷涌,逃生与狩猎的竞赛仍在继续。

大约30分钟过去了,大规模的行动依然没有停止。根据常识,蝙蝠群肯定是外出觅食,可是,它们会飞到哪里?它们吃昆虫还是吃水果?它们的数量远在10万只以上,仅仅一个晚上就至少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千克的食物,如果是以昆虫为食,它们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虫子?

按计划,科考队员的第3项任务,是给部分蝙蝠贴上荧光标记,在夜色中对蝙蝠群展开追踪。问题是,一旦离开巢穴,它们长长的队列就一路蜿蜒着,直达天际。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数百米之外的微弱荧光,现在看来,这项追踪任务必须放弃!

直到晚上8点,蝙蝠巢才安静了下来――不间断的飞出行动整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根据多年积累的知识,专家断定,这是国内迄今发现数量最大的一群蝙蝠!

科考队的第2项任务是要观察蝙蝠群在洞穴内的真实生活,于是他们按照计划,深入裂缝高处,成功地安装了一只红外摄像头。

根据老乡们的说法:到了6月中旬,还会有更多的蝙蝠来到这里,到那时,它们的数量才真正达到顶峰。这样的迁徙方式不禁让人奇怪,为什么要分作两拨、先后抵达呢?

根据收集到的样本,蝙蝠专家判断,飞鼠岩的蝙蝠应该属于犬吻蝠中的一种。生活在美洲的墨西哥犬吻蝠可能就是它们的近亲,它们哺育后代的地方又被称为“育婴地”,那里只能看到雌性蝙蝠和它们的幼仔。但在飞鼠岩,雄性蝙蝠的数量竟然占到了成年蝙蝠的40%。所以,这里并不仅仅是一个育婴地。

蝙蝠能够在夜晚穿梭于复杂环境并且捕获到猎物,仰仗于它们有一套特殊的回 声定位系统,然而现场录制到的声音却非常奇怪,其中居然夹杂着许多可听声。为了不引起猎物和天敌的注意,蝙蝠往往会发出一种人耳无法听见的高频超声,凭借反射回波来判断物体的方位、距离和质感。可是,观察发现,这种蝙蝠发出的超声频率并不高,几乎介于可听声和超声之间,在夜幕下,像这样的发声似乎并不明智。

凌晨4点,科考队员便在黑暗中侦测到蝙蝠的动静。在夜幕的掩护下,结束觅食活动的蝙蝠群已经静悄悄地回来了。从出发到回巢,整个外出行动长达9个小时。很难想象,为了填饱肚子,它们要在这一夜中飞多远?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么大群的蝙蝠究竟吃什么?它们又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奇怪的超声呢?

在高达40米的半空中,摄像机纪录下了蝙蝠群的飞行。令人奇怪的是:蝙蝠群一离开洞口就紧贴着峭壁飞行,甚至不惜冒着撞上岩壁的危险。这种行为方式似乎也不好解释。

这群蝙蝠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种类?当地人所说的第2拨真的会在6月份到来吗?虽然还有很多的疑问,但是因为还有其他的科研任务,所以科考队不得不踏上返程的路途。1个月之后,科考队才再次来到了这里。

根据老乡的描述,飞鼠岩的蝙蝠群是一种会迁徙的蝙蝠,每年6月它们的后续部队都会抵达这里,所以,现在应该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候。这是个令人困惑的说法,它们为什么会分两拨先后抵达?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要解开这些疑问,必须深入裂缝,一探究竟。

大家在裂缝中小心地往上爬了一段之后,忽然意识到,地面上没有看到一只幼仔的身影,眼前的蝙蝠清一色全是成年蝙蝠,一个月前的那些幼仔呢?是长大了?还是躲到更深的裂缝里了?就在这地狱般的狭缝里,借着手电的光束,科考队员终于看到了石缝的最深处。里面的蝙蝠群成千上万,稠密得令人头皮发麻!

在这里已经找不到一只幼仔的身影。看来,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让它们长大。大家分析,数量众多的幼仔迅速成长,并且加入到觅食队伍中,应该才是蝙蝠大军明显扩张的真正原因。老乡们所说,蝙蝠群分两拨先后抵达,在6月中旬达到顶峰的情况,其实只是对这种现象的误解。

飞鼠岩的蝙蝠群数量惊人,它们究竟以什么为食呢?回到桂林的实验室里,专家对带回来的蝙蝠粪便样品进行了仔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残留物中除了少量的甲虫,居然80%都是鳞翅目昆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蛾子。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此前,科学家已经证实:在自然界,为了应对蝙蝠这样的天敌,绝大部分蛾子已进化出一种简单的听觉器官,能侦测到蝙蝠发出的超声信号,做出及时躲避,所以,大部分蝙蝠实际上根本逮不到它们。那么,生活在飞鼠岩的蝙蝠又为何能捉到这么多蛾子呢?在专家看来,答案就藏在它们发出的超声里。

现场录制的超声表明,这些蝙蝠的发声频率很低,其中甚至还夹杂着可听声,这很可能给飞蛾的侦测系统造成混乱,使之无法及时躲避。所以,在飞鼠岩生活的很可能是一种罕见的能够捕食飞蛾的蝙蝠。通过英国著名蝙蝠专家修斯的帮助,科考队确定,聚集在飞鼠岩的蝙蝠名叫“皱唇犬吻蝠”。此前人们只知道它们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有零星分布,在广西麻垌乡发现的这个群体是这种蝙蝠已知生存纬度最高的种群。

在麻垌乡,队员们也有了新的发现:原来,皱唇犬吻蝠之所以要沿着峭壁搏命飞行,是因为它们只要离开峭壁,可怕的鹰爪就是它们的噩梦。为了活命,它们只能最大限度地紧贴着岩壁飞行。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科考队终于近距离记录下了这群皱唇犬吻蝠的生活细节。然而关于它们还有很多尚未揭开的谜团:它们的觅食地究竟在哪里?如此众多的蝙蝠会怎样猎取食物?它们还有哪些栖息地?又是怎样完成迁徙?

所有这一切,将留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解开谜底。

上一篇:在失败后,更好地成长 下一篇:科学新闻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