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医治监护

时间:2022-08-19 06:06:19

急性心肌梗死(AMI)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其病因是由于冠脉的供血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地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48~69岁,平均59.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5例,下壁9例,后壁5例,前间壁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

1.2给药方法:先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溶解稀释后,于30min内静脉滴注完。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续注射5~7d。并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和抗心律失常药。

1.3溶栓入选标准:①严重胸闷、持续性胸部疼痛>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肢导联ST段抬高≥0.1mV或胸导联≥0.2mV;③发作时间在2~12h内;④无溶栓禁忌证;⑤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溶栓治疗。

1.4溶栓成功指标[1]:心电图ST段抬高显著的导联于溶栓后2h内回降≥50%,血清心肌酶峰值提前,胸痛至开始溶的2h内基本缓解或消失。

2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溶栓后26例再通,成功率为81.3%。其中发病2h内溶栓5例,再通5例;发病2~6h内溶栓21例,再通18例;6~12h内溶栓6例,再通3例;死亡2例。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3.2溶栓前的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持续心电监护,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血糖、电解质等。同时一侧肢体使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路,一条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输入,另一条通路以备抢救时注射抢救药物用,宜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另一侧肢体留作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多巴胺、利多卡因等抢救药物等。

3.3溶栓时的监护:溶栓期间要进行心电监护。在溶栓前做一次心电图,溶栓后6h内每隔30min各打印全导心电图一次,以后定期检查心电图,并详细记录日期、时间,注意观察ST段的变化,以判断溶栓效果,观察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每隔2h抽取静脉血查心肌酶谱,连续12次,同时注意监测凝血功能。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每15分钟评估一次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有无伴随症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3.4溶栓后观察

3.4.1出血: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常有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神志、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尽量减少各种穿刺注射。有创口时应延长按压时间或加压包扎。本组患者有7例出现皮肤轻度淤斑,2例有少量牙龈出血,未予处理,自行好转。未有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病例。

3.4.2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是血管再通的指标之一。要严密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室早、室速的发生,警惕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电复律、心脏起搏器。

3.4.3再梗死:出现急性再梗死,多在溶栓后24h,晚期则发生在溶栓后4周内。因此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的情况和心电图波形的改变,尤其是ST段的改变。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4.4低血压:溶栓后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每隔30min测一次血压,连续测量3~4h,血压平稳后改为1h测一次,待病情平稳后再延长测量时间。如出现低血压,及时给予补充血容量,多巴胺静脉滴注,纠正低血压。本组患者有15例出现低血压,经处理后血压平稳。

3.4.5基础护理:患者发病后要严格卧床休息3d,并向患者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减少探视。护士要满足患者生活上的需求,卧床期间应在床上解大、小便,可常规给予缓泻剂,防止因用力排便再次诱发心肌梗死。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3.5饮食护理:合理调整患者的饮食,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避免过饱。AMI发病的2~3d内,能量摄入不宜过高,以减轻心脏负担,能量给予500~800kcal/d(1kcal=4.184kJ),食物总容量1000~1500ml,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一般3~4周),随着患者逐步恢复活动,饮食的限制也可逐渐放松[2]。溶栓期间适当限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免影响溶栓效果。

3.6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分阶段逐渐增加活动量,发病后3d内据对卧床休息,第4天可在床上静坐,进行坐位洗漱,就餐。第2~3周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渐加大活动量,可在床边站立、行走,上厕所,做医疗医疗体操等。第4周病情稳定,可考虑出院。出院后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戒烟酒,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时间过长。遵医嘱按时服药。有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死率高。目前,静脉溶栓已成为不具备开展PCI手术,转运困难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在起病4~6h内溶栓,可降低病死率30%;若在起病1~2h内溶栓,则可降低病死率50%[3]。本组的成功率为81.3%,因此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在整个静脉溶栓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病情监测、康复指导等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国土局作风纪律治理方案 下一篇:医学教学启发式提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