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民生为本的水利改革实践及其思想

时间:2022-08-19 04:33:57

论林则徐民生为本的水利改革实践及其思想

林则徐任职的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政治腐败、财政支绌、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决定了林则徐以“救世”为己任。外官任上,他辗转升迁,青云直上,但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的经济问题上,特别是集中于弊端严重的漕务、河工、水利、盐务等社会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以民生为本的水利改革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基于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关系,林则徐宦迹所至,始终以民生为首务,究心水利,浚治江河,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设想,力行改革。

一、关注民生:力辟新径,发动民众力量,疏浚害民河道

林则徐在江苏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关注民生疾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以保护、灌溉农田为目的的水利方案,从而使江苏人民免受水灾之苦,有利于他们的农业生产。

江南境内有吴淞江、黄浦江、娄江(刘河),古称“三江”,其北又有白茆河,与三江相为表里。其间支流港汊纵横,组成天然的水利灌溉网。可是水利失修之后,三江逐渐淤塞,反利为害。每遇暴雨,因泄洪不畅,太湖地区往往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

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底,林则徐开始筹划挑浚事宜,派布政使陈銮以及李彦章、莫冕等人负责具体工程的规划和实施。由于历年积存的水利专款有限,请拨官款也很困难。林则徐和陶澍商议,决定另辟新径,倡导官民捐款合办。当时刘河工程共计10500余丈,费用估银165000余两,这一工程林则徐决定由官府借支;白茆河工程长7800余丈,费银11万两,林则徐决定官民捐资兴办。林则徐带头捐银1000两。他的行动,使江苏官民多为感动,捐资踊跃,很快凑足经费。道光十四年(1834)三月,两条河同时挑浚。

紧接刘河、白茆河竣工,林则徐又筹划疏浚徒阳运河和练湖、委李彦章主持。丹徒至丹阳一段运河,是江、浙两省漕运粮船必经之路,也是运河南北交通的咽喉。此段运河引水于长江,但引水盈满,“于行舟固为顺利,而沿江田地旱已被淹;如江水薄低,则利于洲田,又不利于漕运”,历来矛盾很大。林则徐认为:“两者相较,固系农田为本,而运道则须随时尽力,以图补救之方”。运河之西,有晋代开凿的上、下练湖,湖水本来蓄为接济运河的。但明代以来,练湖渐湮,康熙时仅留下练湖蓄水,但实际上下练湖也逐渐湮塞了。对此,他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亲自到丹阳相度形势后,决定改造黄金坝,以及在“上、下练湖之间,地名盛七家涵者,议建上、下二闸,并挑挖引河,以备济漕之用。”并规定:“漕过之后,用土填筑,留一涵洞以灌堤外民田”。这样,经疏浚之后,练湖蓄水一尺四寸,一改过去淤塞旧貌,“已可灌田十万亩”,“是不特济运有资,即农民亦咸沾其利”。他还在练湖附近建筑正闸、越闸各一座,将单孔闸改为双孔闸,从而解决了漕运要道上因河形变迁已失却效用的张官渡闸的利用修复问题,使漕运要道畅通。

二、重视民生:展开广泛民间调查,满足“民间望沾水利”的迫切愿望

水利是农田丰收的保障,因而,林则徐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但他又重视民生,尽量不做劳民伤财之事,只有开展广泛民间调查之后,从农民中证实所规划的水利工程是“现不可缓之工,农田大有裨益。”才动工兴修。

林则徐曾经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底微服乘船到当地查访淮安盐城县的皮大河,他针对皮岔河的河道历史、疏浚方案及河工财政开支等问题不断地向船户、沿途的农民和小店店主、盐城城里的市民等不同阶层的人反复询问。在详细了解了皮岔河的河道历史与疏浚的必要性后,林则徐又对河道疏浚施工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再次进行了解估算。到了盐城城里,林则徐又向城里“土人”反复询问,而且问得更深入细致。

由于林则徐在兴修水利过程中,展开广泛民间调查,勤政善察,事前规划,事后验收,注重实际,所兴办的水利工程比较符合“工归实在,利济农田”的要求。事实证明,他所兴办的水利工程利国利民。“甲午(1834年)秋之大雨,乙未(1835年)夏之亢旱,皆几为害,赖水利治,岁仍报稔。”“民间望沾水利”的迫切愿望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得到实现。

三、保障民生:修筑堤防,变革害民的民间水利组织为为民机构

林则徐为官期间,处处以民生为重。对于湖北连年威胁民生的水灾祸害,他大胆提出“湖北地方半系滨江临汉,民生保障,全赖堤防”的思想,并付诸于保障民生的行动,取得了奇迹般的成效。

湖北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交错,长江自川入鄂,汉水从陕而来。长江、汉水流经的地区,占全省州县一半以上。由于河道失修,河床淤塞,长江自荆州以下,汉水从襄阳以下,以及从豫入鄂的襄河,两岸堤防经常溃决成灾。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明代,长江汉水,“此塞彼溃,已无虚岁”;到了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荆州万城大堤溃决,到嘉庆十三年(1808)的二十年间,连年漫决各堤共有五十多处,溃口自数十丈至数百丈不等。自嘉庆十三(180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出任湖广总督,三十年间,堤防溃决,无年不有。水灾已成为全省最严重、最突出的祸害。

很早以来,为了防止江汉横溢,长江自荆州始,两岸筑堤近三十万丈,汉水从襄阳起,两岸筑堤近十七万丈。这些江堤长年失修,加上每年的洪水冲击,“险工林立”。特别是河床泥沙淤积,河底日益增高,“堤下田庐,有较水面低至数丈者”。江堤随处皆有溃决危险,堤下居民随时可被洪水吞没。针对这种情况,早在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担任湖北布政使时,就十分注意江堤的修筑工作。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后,对修堤工程尤为重视,认为“湖北地方半系滨江临汉,民生保障,全赖堤防”,应“修防兼重”。为防止江汉横溢,他进一步提出“与其补于事后,莫若筹备于未然”的治河策略。他对修堤防汛的每一环节都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使得以前年年溃决的岸堤,面貌截然改观。道光十七年(1837)年,荆州万城大堤杨林矶的水位超过历年最高水位一尺三寸,汉水也骤长两丈多,由于林则徐及时采取了有力措施,使长江两岸的江堤,均得到安全守护,“并无失事”;汉水两岸的堤防,也只有少数水漫过堤,造成溃口,并未成灾。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昌城外皇华馆水位涨至三丈四尺一寸,汉水涨了两丈有零,杨林矶水位涨到两丈六尺二寸,接近历年最高水位,由于头年冬天大修江堤,汛期到来时又加意防护,终于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创造了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保障了江汉两水沿岸三十多州县人民的生命。

林则徐不仅注意修筑保障民生的堤坝,还变革害民的民间水利组织为为民机构。楚北江汉堤防,延袤二十余州县,每年维修费用甚巨,而生息款项有限,不得不集费于民。民间集资办工,大致采取官征官修、官征民修、民征民修三种形式。林则徐经过查访,认为“三者皆不能无弊,盖费征于官,则必假手于吏胥;费征于民,则必诿权于董事。吏胥之多舞弊,固不待言,而董事若不得人,亦难驾驭。……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此募董办公之通病也”。

监利县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带有普遍性。如何解决这些民间修堤收费机构管理问题?林则徐认为“法已屡变,不宜再涉纷更,惟有就总局之章程而加之以稽察”,决定:“局不许多设,人不许多充,用不许多开,费不许多派,首士必由公举,不许夤缘滥入,因年必令更换,不许留恋把持”。除城内总局外,各乡散局概行裁撤,另于外城设一总局,遴派公正首士四人经理,每日每名准给薪水钱三百文,按年更换。嗣后征收土费,不许假手粮书。所有局务一切由县随时秉公查核,并责成该管道府留心稽察。这些措施对于完善民间水利组织,杜绝社会基层的弊害,保证维修堤工的顺利进行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改善民生:推广、改进惠民的“坎儿井”

林则徐在南疆期间,亲见维吾尔族“村村绝少炊烟起”、“穷户仅开三尺窦”的窘境,发出“穷边鸿雁倍堪怜”的感叹。为了改变这种贫困落后的状况,改善民生林则徐以花甲之龄,踏遍南疆,往返三万里,查勘垦田三万七千余顷,并带领群众修渠引水,开凿了长240里的伊犁河渠,灌溉良田20万亩。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在距吐鲁番约40公里处看到坎儿井,当时十分惊讶,之后他深入考察了解“卡井”的建造情况,认为它对当地农作物的灌溉有很大好处,是一项简便又经济实惠的水利工程设施。林则徐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农民兄弟改造原有的卡井,如在修筑伊拉里克工程时,林则徐就用败毡垫渠底,“以前渠道未开,水无收束,一致沙石戈壁,任其散漫潜入沙中,而东边之板土戈壁,水流不到,转为一片荒滩。”而今却顿然改观。

林则徐广泛推广坎儿井这一独特的水利设施。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开竣了一批新型的坎儿井,使自古极少雨泽的火洲赤地逐渐变成了沃壤绿洲。有诗称道:“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这便是此地田园景象的真实写照。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后来,当地各民族老百姓把林则徐帮助改进修建的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以表对林则徐恩惠的怀念之情。

林则徐作为晚清“知世务”的一代良臣,他注重实干而不崇尚言谈,他最大的特点是水利改革思想体现在他的实践活动中,而不是专著中。从整个精神看,他的水利改革实践及其思想包含着积极的内容,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他清醒地看到改革的限度:“止可急则治标”,“能多尽一分苦心,少滋一分流弊,事不决裂,人皆相安,即卢扁在今不过如是,别无上方妙剂”,仍勇敢在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这种民生为本、锐意改革的精神对于今天将农村水利真正办成农民所希望的民生工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