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研究 优化心理品质

时间:2022-08-19 03:05:38

基于校本研究 优化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管理制度;环境基础;师资队伍;实践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校围绕“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基于校本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多措并举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力度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是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外辅导员、关工委、家委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展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二是配备专兼职教师。我校配备了两位专职教师,五位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

2.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背景资料、各类心理测评的资料以及与个体学习活动有关的资料。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及生活状况的资料,如本人的基本简历及其经济状况、生活态度等;生长及健康资料包括学生个人的生长史和基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等;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及社会环境等。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心理测试,并建立档案,留下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并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学籍卡、素质教育评估手册的评语中,反映学生的心理情况。

3.完善实验研究制度。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一是每月上一节实验课,进行一次专题研究;二是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举行一次校内课题研究研讨会,组织一次心理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三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讲座,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由于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加强了管理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文化熏陶,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基础

1.精心规划校园环境。以“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和谐雅致”为目标,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充分地把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构建了人本化的生态校园。“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这是我们赋予校园建筑设施的文化内涵。为了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我校利用板报、橱窗、壁砖、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悬挂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自主展示小制作、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做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生态和谐、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我校从各班实际出发,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制定言简意赅的班训,引导学生自主拟定班级公约,紧紧围绕班级建设主题,设置相应个性版块,形成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同时,树立“为学生发展出发”的活动理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吟诵古诗词、新童谣编创、诵读等多种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团结向上的班风班貌形成。

3.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课余文化活动更能充分地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施展才华。我校扎实举办了活泼新颖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活动,通过各种训练、表演和竞赛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三、学习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水平

1.学习培训,拓宽理论视野

一是认真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实录,听取心理学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心灵驿站”栏目,针对教师易焦虑、失眠等情况,采用“Zung氏焦虑”、“Zung氏抑郁”、“阿森斯失眠”等量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成员到校为师生作《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等专题讲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关理论,扎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先后到了厦门、泉州等地参观学习,广泛学习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我们还选派多位教师外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围绕“精品化课堂和教学精品化工程”,结合我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采取行动研究的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引导教师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并立足课堂,以“岗位练兵”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课、说课、上汇报课、观看教学录像,训练教师的心理教育基本功;倡导教师认真撰写教学日志和教育随笔,循环研究,突出实效。并组织开展了教师优质课评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优秀心理咨询案例等评选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探索,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效

1.注重学科渗透,增强心理素养。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意识的磨练,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科教学中的经常性的任务,常抓不懈。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各学科中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观摩活动。

2.推行“道德早餐”,滋养心理“养分”。充分利用晨会课时间深入开展“道德早餐”活动,由学生轮流组织,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和体会,通过讲道德故事、演讲、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对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进行探讨和评论。以年级为单位,做好阶段“早餐”项目内容安排,各班课前制定好“早餐”方案,以讲故事、演讲、辩论、知识问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德疑问,谈谈对某个道德现象的理解和评论。最后老师在总结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断输入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养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化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书写心灵周记,调控心理情绪。情感交流人们是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无话不说,有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总是把一些不高兴的事藏在心里。这样长期压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心灵周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周以来的主要心理困惑和思想动向写下来,以释放心理压力,调控情绪。我校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班级心灵周记活动,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把心里的话向老师说、向知心朋友说,诉说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师点评,与学生交流。由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一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苦恼,寻求心理抚慰的场所,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积极面对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各班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班主任、辅导员经常聚在一起,将咨询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提供几种有效的建议给前来咨询的学生,并在每周理出热点问题,从关怀体贴、防患于未然的立场出发,在少先队广播站中举行心理健康小讲座,在手抄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尽量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认识自我,走出困境。三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和主题班会中,精心安排,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5.强化自我管理,内化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 我校重点发挥班级这个集体的力量,做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求每个班级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目标,并把教育目的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树立远大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每个班级建立心理健康交流信箱、QQ咨询与电话热线,并选出2名心理联络管理员;每个学期召开l~2次心理联络会议,交流经验,指导方法,排查问题,发挥心理咨询室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几年来,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课题实验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两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我校还被泉州市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素养普遍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心理品质得到了培养。

目前,我校正在制定近期的教育计划和长远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并将通过实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关注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 下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