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于午 第7期

时间:2022-08-19 12:14:19

没有到农历五月,北京就已经气温升至30度以上了。午月干燥闷热。

我们也许知道,农历五月天气燥热且少雨,几乎是一年气温最高的时节,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这时候地球的阳气已经开始消减。

何谓午马

午者,仵也,亦云萼也。仲夏之月,万物盛大,枝柯萼布于午。淮南子云:午者忤也。三礼义宗云,仵,长也,大也,明物皆长大也。

为什么说‘午马’就盛大了呢?这是一个时空的问题。从时间上,午时,午月都是一天和一年中最旺盛的时候。午时,阳光最灿烂的中午时分:午月则是盛夏,万物最茂盛的季节。从空间上,《奇门遁甲》中午处在离的位置,属景门,在正南方。 “景”宇,有景色秀丽之意,属中吉之门。在中国,亚热带的南方一年四季苍翠满目,永远是夏天,也是植被最丰富的地方。

午马非常特殊,它是阴阳的结合体。马作为图腾属阳,五行属火,至刚至健,但是午火却是阴火,何也?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这就是说,到“午”的这个时节,已经阳极而衰了,地气开始一阴生,从八卦上看就是天风嫣卦(上乾下巽)。午火的本质与巳火相对。巳火上期解释过,是太阳之火,是阳火。午火中蕴含的是丁火,也就是阴火,更明白的解释是地上的火,也就是人工火。

因此午马就有一种外刚内柔的性格。我们看到万马奔腾,桀骜不驯,但是它却是人类的好朋友,被驯服的马温顺而忠诚,是人类最好的伙伴。

在古老的中医理论里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这其中就是一个阴阳冷暖和谐的问题。冬天可以吃冷饮,而夏天反而不行,这就是中医阴阳理论。因为冬至以后一阳升,在阳气上升的情况下,吃冷饮反而不会把身体吃坏,因为,身体内外的冷热是均衡的。而夏天,尤其午月以后,阴气已经上来,在南方,这个季节老房子都会长绿苔,墙皮都会被阴湿,人体也是一样,外热而内寒,吃冷饮容易让体内的燥气难以发散出来,反而让体内的阴阳失衡,导致生病。

总之,午马,已经是盛极而衰的时节,大地万物不在继续生发。

图腾:马

物质:丁火(炉中之火,锻炼金属之火)

颜色:红

方位:南

时间:11:00-13:00

季节夏季(芒种、夏至)午,极盛之火,火势猛烈,暴躁,是由盛转衰

龙马精神

马在人类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在工业时代以前主要的代步工具。古代人对名马的喜爱,就像现代人对名车的追捧一样,是地位、荣誉,金钱的象征。

在中国,马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周礼・夏官・度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 “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而和谐的声音。这是多么神采骏逸的形象,多么潇洒昂扬的身姿。

马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也就是伯乐。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暗”。韩愈《杂说》中的《马说》是我们上中学时必须背诵的文章,千古美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名将与马

名将常常伴随着名马的事迹代代相传。

项羽最爱乌骓马。乌江败北,乌骓不忍离去,项羽抚马唱曰“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记载: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的卢马因救刘备一命而扬名。关羽千里走单骑靠的是神驹赤兔马,追随刘备征战一生。秦琼,跨下黄骠马为他建立累累战功。

《张骞传》中第一次提到汗血宝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日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日西极马,宛马日天马。”到唐代,因为唐朝的强大,西域赠名马更多。有记载的是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唐朝皇帝偏爱名马,唐太宗有十骥,《唐书》记载“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日腾霜白,二日皎雪骢,三日凝骢,四日悬光骢,五日洪波瑜六日飞霞骠,七日发电赤,八日流星聃,九日翔麟紫,十日奔虹赤。唐代宗有九花虬,唐明皇有照夜白,唐德宗有玉花骢……”

马与民俗

马不仅仅在皇权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在世俗的百姓生活中,它同样被崇拜。

在中国,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来,人们就开始驯化马。许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马乘马”的记载,作乘马就是用四匹马驾车。作为运载的工具。

汉民族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民间信仰马王爷,农家于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为全羊一只。

对马的崇拜更多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族中。

蒙古族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孩子刚会走路就会骑马。他们有马奶节和赛马节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这天,牧民们穿上节日盛装,骑着马并带着马奶酒,赶到指定地点,然后准备节日食品。太阳升起时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为两岁小马。比赛结束后,人们分别入席,在悠扬的马头琴伴奏下,纵情歌唱,开怀畅饮,一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载着余兴纷纷散去。

藏族视骏马、青年、长刀为吉祥三宝。在骑马放牧过程中,马和人都是护牧守群的主体生命。藏族将马与人在生命的意义上,提升到共同发展人类畜牧生存的“生命兄弟”这样的高度。藏族很早就把马看成是一种具有灵性的通神之物。自佛教入主藏地以后,必然在其神灵系统中给马留下一席之地。最典型的是在佛教的诸护法神中出现了一个马头明王(亦名马头金目4或马头观音)。藏族在宗教活动中将马作为对超自然力信仰的媒介物来对待,体现了藏族在精神层面对马的役使,这种役使来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马的依赖。

甘肃青海一带的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东北的满族有供奉马神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至今在东北地区,有汉、满族踏马杌的婚俗,新娘下车后,足踏马杌,脚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扰。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在祖国的大西南,云南少数民族佤族过春节时要喂马吃糯米饭,并观察马在厩中的姿态以占吉凶,以为头朝东方为幸运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头。贵州苗族有“背马刀提亲”的婚俗。青年男女相爱,经男女双方家中议婚三次之后,就要背马刀前往正式提亲。

上一篇:纤薄身材广阔视角 下一篇:撒旦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