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睡眠烦恼的解决方案

时间:2022-08-18 09:51:31

8大睡眠烦恼的解决方案

1.踢被

医生释疑:

不少宝宝睡觉爱蹬被子,而蹬被子又是感冒的诱因之一。除了大脑发育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外,尚与其生理有关:一是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速度较成人快,散发热量多,体温相应升高,而做父母的偏偏又担心孩子受凉感冒,总是给他们垫得厚厚的,裹得严严的,使宝宝感到闷热而蹬掉被子;二是有些父母与孩子“同床共枕”,宝宝没有翻身的余地,只好蹬掉被子寻求自由;三是某些宝宝因尿意紧迫所致。

父母对策:

*尽量让孩子独睡,如果和大人一起睡觉,由于被挤在中间,很容易引起空气不畅,导致呼吸困难而乱动。

*定时叫醒孩子排尿。

*为防受凉感冒,可给孩子穿长衣长裤。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冷暖适度的睡眠环境,如室温要保持适当,不要过低或过热,或给孩子换盖薄被或窄被等。

*使用睡袋型棉被,最好是那种底部不封口的敞开式睡袋,全棉的,透气性好,保暖性佳,长度和宽度都要足够,不要让孩子有束缚感,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噩梦

医生释疑:

噩梦又称梦魇,大约20%的宝宝会受其困扰,4~9岁年龄段为高发期。一般平均几夜就会出现一次噩梦,有时甚至一夜做好几回噩梦。就一夜而言,噩梦又多出现在入睡的2小时内与醒前的3小时内,中间段的睡眠较为安稳踏实。表现为宝宝突然从梦中惊醒,发出惊叫或哭泣声,脸上凸现害怕、惊吓的表情,出冷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率可增加25%~40%)等。

父母对策:

*鼓励宝宝将梦境讲述出来(如果语言表达跟不上,不妨让他用绘画的方式将噩梦描绘出来),以便找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然后“对症下药”。以梦见妖魔或蛇等怪物为例,对大孩子可一边解释“衣柜里有一条蛇?绝不可能!”,一边将衣柜打开让他看个明白;对于幼儿可鼓励他将梦中的怪物画出来,装进小纸袋,教他自己动手烧掉,表示怪物已被他处死。

*宝宝在白天遇到了强烈的刺激,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如受到大人斥责、看了恐怖片、父母吵架等,在大脑皮质上留下了比较深的“印痕”,入睡后其他刺激不再“进来”了,这个刺激的“印痕”就开始“发酵”,形成种种可怕的形象呈现于梦境中,噩梦就开始了。所以,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为上策。

*噩梦频繁的宝宝需要看医生,因为身体不适或患有某种疾病以及缺钙等,也容易招惹噩梦。

3.惊跳

医生释疑:

新生儿期相当多见,表现为睡觉时手脚经常不停抖动,抖动之后又继续睡觉,多发生在刚入睡时,睡着后就没有了。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功能不成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较高。处于浅睡眠状态的小宝宝,一旦遇到声音、光亮、震动以及改变等刺激,都可能发生这种没有规律的、全身性的、短暂不协调的抖动现象,并非受到惊吓,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反应。

父母对策:

*妈妈可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或者扶住其双肩或将一双小手交叉按在胸前,都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新生儿惊跳对脑发育没有影响,随着月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逐渐趋于完善,惊跳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4.大汗

医生释疑:

宝宝夜间出汗大多属于正常现象,奥妙在于孩子的代谢本来就较成人高。不过,如果大汗淋漓,伴有其他不适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了。

父母对策:

*孩子睡眠中大汗淋漓,伴有四方头、后脑勺脱发变秃、出牙晚、囟门关闭过迟等征象,很可能患上了佝偻病。

*孩子睡前烦躁,入睡后或将醒时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每分钟超过120次,预示着即将发烧,应想到可能患了感冒或腹泻。

5.夜啼

医生释疑:

宝宝夜啼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夜哭宝宝身体是健康的,只是睡眠规律尚未形成,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干扰所致。一般夜哭较轻,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不过是发育过程中的“小插曲”而已。常见情况有昼夜颠倒;睡眠中受到响声的刺激,或做恶梦而受到惊吓;尿布湿了;肚子饿了;被窝温度不当(太冷或太热);蚊子叮咬,苍蝇搔爬等。

病理性夜哭宝宝则是受到某种疾病的偷袭所致,如缺钙、感冒、中耳炎、肠绞痛、蛲虫症等。

父母对策:

*生理性夜哭对症处置,如调整作息,培养白天醒、夜间睡的正常习惯;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及时更换尿布,饿了喂奶;调整被窝的温度(如加盖或减少被子等);使用蚊帐,防止蚊蝇骚扰等。

*病理性夜哭及时看医生,切忌自己当大夫,以免延误病情。

6.磨牙

医生释疑:

引起宝宝夜间磨牙的原因较多,目前发现至少与口腔卫生不良(如睡前吃零食或晚餐牙缝中残留有蔬菜或肉纤维等,睡前又不刷牙,导致睡眠中出现咀嚼肌收缩运动而引起磨牙)、睡姿不正(少数孩子习惯偏侧睡眠,经常压迫一侧面颊,造成两侧咀嚼肌不协调,致使受压的一侧肌肉发生异常收缩而引起夜间磨牙)、牙齿异常(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齿对应不良,导致咀嚼肌的位置不正常或处于紧张状态,睡熟后咀嚼肌发生下意识收缩运动,导致磨牙)、过于疲劳(入睡后大脑皮层仍处于兴奋状态而致磨牙)、做梦梦见吃东西、肠道寄生虫感染、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父母对策:

在医生指导下找准病因,然后进行生活调整或药物治疗,磨牙可望消除。

7.张口呼吸

医生释疑:

宝宝睡觉张口呼吸肯定是一种病态,源于某些疾患作祟,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与增殖体肥大等,并非有意模仿大人。由于疾病的存在,导致鼻腔阻塞,呼吸不得不另寻通道――嘴就这样成了鼻子的替身。张口呼吸危害很大,首先影响孩子面部的正常发育,导致面容变丑――鼻根下陷、鼻翼萎缩、嘴唇肥厚、鼻唇沟变浅、上唇卷曲、牙列拥挤、上前牙突出、腭盖高拱,同时神情呆滞,缺少表情,医学上称为增殖体面容。时间一长,还可株连智力发育,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智商减低。另外,用口腔代替鼻腔呼吸,吸入肺部的空气就不能像通过鼻腔那样变得温和、湿润。一方面可对气管与肺泡等组织产生伤害;另一方面还会使口腔黏膜干燥易裂,改变口腔内的正常压力,减弱对病菌的抵抗力,诱发多种口腔疾病。

父母对策:

*务必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孩子已养成用嘴呼吸的习惯,可用以下办法矫治:在夜间入睡和白天休息时戴上口罩,口罩用4层纱布缝制,在纱布中间加一层塑料薄膜。戴口罩时,孩子的鼻子必须露在外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大多能改变用嘴呼吸的不良习惯。

8.鼾声阵阵

医生释疑:

宝宝偶尔出现鼾声不要紧,如果一周中有两三个晚上都能听到鼾声,就属于病态了。尤其是出现鼾声响亮、不规则、鼾声变调等状况,提示孩子很可能患上了疾病,如睡眠窒息症,增殖体过度肥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睡眠窒息症最好是在孩子22个月到24个月大的时候接受治疗,到四五岁已算太迟。医生一般会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并通过心电图、脑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气体流量等指数,寻找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增殖体肥大多由炎症所致,如扁桃体炎、鼻炎、副鼻窦炎等。过度肥大的增值体可堵塞鼻后孔,使呼吸道变得狭窄不畅通,解决办法是借助于手术刀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或扁桃体,将呼吸道重新疏通。若鼾声系由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所致,则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即可。

父母对策:

及时就医,防止延误病情的诊治。

上一篇:淘气的骨头 下一篇:母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