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居民死因分析报告

时间:2022-08-18 07:47:25

西山区居民死因分析报告

【中途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89-02

1 监测目的

通过持续居民死亡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掌握西山区居民的病伤死亡变化趋势、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的分布,评价西山区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方法

2.1监测对象

发生在西山区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2死亡信息收集

通过医疗卫生机构收集本单位内死亡个案信息,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由所在地的乡村医生(社区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涉法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由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调查表》,各级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居民死亡医学调查表》进行审核、确定根本死因、编码和录入国家死因系统,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审核。

3分析方法

3.1人口资料

本报告所使用的人口数据为西山区户籍人口数,由区公安部门提供。

3.2死亡资料

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为:按照户籍地址,死亡时间在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范围内,并在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已审核条件下导出年度数据和主要内容。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

3.3统计学分析

采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Excel 2007对西山区2012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死因监测资料分析

4.1总体死亡情况

4.1.1死亡一般情况 2012年监测报告死亡个案3404例,其中男性和女性死亡数分别为1974例,1430例。

4.1.2死亡水平 2012年西山区居民死因监测报告死亡个案3404例,死亡率为662.58/10万,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标化率为335.96/10万,其中男性死亡数为1974人,死亡率为769.58/10万(标化率为419.97/10万);女性死亡数1430人,死亡率555.89/10万(标化率为297.04/10万)。(见图1和表1)。

2012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3404例,其中,男性1974例(占58%),女性1430例(占42%)。

4.2三大类疾病死因分析 2012年西山区死因监测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监测死亡病例的93.36%,伤害死亡占3.97%,诊断不明占0.50%,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占2.17%(见表2)。

从三大类死因年龄构成看,0~14岁组主要死因是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和慢性病;15~44岁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和伤害;45~64岁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和伤害;>65岁组也是慢性病和伤害,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死亡所占比重增大,伤害死亡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以上组。(见表3)

4.3分性别的死因顺位

2012年西山区居民男性和女性前十位死因顺位见表4。

5 发现和建议

5.1主要发现

2012年西山区粗死亡率>6.00‰以上。死因监测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监测死亡病例的93.36%,伤害死亡占3.97%,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占2.17%,而诊断不明占0.5%。三者的死亡率依次为618.60/10万、26.28/10万、14.40/10万。在慢性病中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全死因的85.46%。

5.2 主要建议

5.2.1 加强质量控制

通过死因网络数据分析表明,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存在报告不及时、医疗机构根本死因链填写不准确、编码错误等少数问题,影响死因数据质量和分析与利用。各死因监测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组织领导,认真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及死因漏报调查工作,严格落实考核、通报制度,加强以公安、统计、民政(殡葬)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的协调机制,为疾控部门开展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人员培训和督导,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5.2.2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已迫在眉睫

监测结果显示,慢性病死亡率为618.60/10万,占全死因的93.36%。慢性病防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全员覆盖的医保,适当提高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额度,针对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年缴费金额,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合理调整和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开展工作所必需的人财物和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项经费,同时要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以及社区各部门的广泛参与,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环境和条件,保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慢性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有效措施。发挥媒体作用,增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公益性宣传,使人们尽可能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的行为干预,降低慢性发病率,减少死亡率。

5.2.3加强开展伤害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设立危机干预机构并进行评估,建立预防伤害建立机构和危机干预中心,了解伤害发生的原因和变化情况,制定对策,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以期减少伤害死亡,提高期望寿命。依靠政府各职能部门、新闻媒介、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介入,综合开展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认识,突出重点,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启动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共同参与救助;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服务和打击、铲除引发自杀的社会毒瘤,逐步建立人-车-道路的安全系统,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减少伤害。

上一篇:常规心电图联合心肌纤维结构蛋白测定在急性心... 下一篇:小儿脑瘫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