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18 06:40:02

《社会保障学》课程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形成性考核评估应用到《社会保障学》教学和测试中,通过改革实践,转变现有的考试模式,形成《社会保障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全程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关键词] 社会保障学 形成性考试 考试改革

《 社会保障学》是许多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更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涉及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和应用三方面知识,包括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体系模式;也包括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概述等等。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感到非常枯燥无味,而且难于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保障实际情况相结合,也不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基于上述的教学情况,本项目将全程形成性考核评估应用到教学和测试中,通过本项目的实践,转变现有的考试模式,形成《社会保障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全程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一、《社会保障学》教改实施过程

(一)问卷调查

本项研究在初始阶段,通过问卷诊断学生在理论课程教学学习中的问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技巧等。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了解学生现状,找出学生个体、班级群体各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评价的努力方向,制定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

项目将《社会保障学》课程分为相应的考核指标,每一具体的具体指标可能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施教方法以及学生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确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指标以及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是本项目重点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之一。

本项目将形成性评价体系确定为: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合理确定每一指标的评分标准、所占比重、考核形式等。如表1。

(三)实施阶段

1、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依据考试成绩,我们设计一份学生学期档案。在每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小组对话等活动都有记录。每隔一个章节,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阶段具体情况。在每个学期末将这些记录放进学期档案袋中,以便掌握学生发展状况,同时便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教授不能以将教学内容讲完为准,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课堂接受和反应,对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学生课堂表现做出适时以及适当的评价。

2.课程论文

教材给学生呈现关于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然而认识是随实践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然而,面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是否意味着各级政府社会保障体系都步入健全和完善的轨道呢?这些疑问带给了正在行动中的学生深深的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阶段。本部分以课程为中心,将各小组的研究课题方向确定为教材的对应章节,前一阶段的课程讲解及实践学习,为论文的材料准备奠定了基础。各小组的论文既是对课本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入总结。论文包含了当年两会热点及近几年社会所关注的诸如住房、养老、就业、农民工、大学生和医疗等方面的话题。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构建新课程改革特色的体现框架图,

3.期中综合训练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其理论的变革是因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就其内容划分,从学期第一周开始,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课程模式进行,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组,将教材结构与各小组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结合每年3 月举行的两会热议话题,因地制宜地安排课题。各小组分别就本组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社保》课程内容为背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共事能力,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增加了同学交流的机会。基于课题的探讨,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基本概念的实际运用,教师不向学生提供详细信息,只做启发式指导,为了解决“真实世界”中无穷尽的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查找和利用合适的资料进行本组的课题研究。最后,由一位成员整合课题的框架内容,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做简要讲解。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回答教师和同学提问的环节,考察了学生查找信息是否全面、准确,以及组内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课题讨论。本环节起到了监督作用。在循环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各显风采,从形式到内容,从提问到回答都做到了创新。

(四)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的形成。

考核评价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的终结,更是下一个同样过程的开始,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定作用,通过全面科学的考核结果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考试设计和提高考试命题质量都大有裨益,而这往往是高校普遍不重视的一环节。

我们对学生课程论文采取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按小组进行。当同学完成论文后,相互交由小组其他成员修改。小组交流讨论后得出小组意见,填写在表格上。之后同学查看小组意见,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并修改自己的论文,得出二稿。最后将小组意见,自我评价意见以及修改后的文章一并交给教师。由师做出中肯的最终评价,再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每周表格上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选出一篇小组优秀论文,供全班学生浏览学习,达到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评价实践的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社会保障学》教改从根本上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才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他们发展独特,并且是学习的主体,每位学生的智力和特长是不相同的。在课题讲解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独特的角度和同学们形成互动,临场发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主动性、创新性,彰显特色。《社保》教改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研究学习为目的,把视学生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文化转变为视学生为知识探究者的学习文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相比,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学习体验。

2、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

大学课程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 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这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建议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3、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 培养和考察实践能力。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生对该课程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提高,课堂表现和作业实施的情况明显好于从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出勤状况也比以往更好了,甚至以前偶尔逃课的学生也积极来上课了。实行新的成绩评估系统之后,由于学生考前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平时分,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考试之后找教师求情,大大改善了学习的风气。

上一篇:关于高校思向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