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且行 第2期

时间:2022-08-18 06:27:35

中学时代的唯一爱好是散步,在初中的时候喜欢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在空草坪上坐一坐,看看蓝天,手里拿着几本永远也读不懂的书。那个时候像着迷一样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觉得中国文化使命感在肩头。然后,每日很沉重地对身边同伴说:“祖辈的山,故乡的水,我们踩踏着也轻盈歌唱着,但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关心,它们正一步步流失。”同学们都笑我痴,而这个时候朦朦胧胧开始喜欢把心中所思、情中所想,全部在笔尖宣泄出来,写完后,藏在抽屉里,并锁上锁。后来家人对我锁抽屉的这个举动很担心(有猫腻),趁一个我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父亲狐疑地掏出稿纸,他觉得文章写得很好,一时兴起,发给了上海的《新民晚报·夜光杯》(当地晚报)。事后也没再去关注,有一天老师布置每周摘抄作业,我随手拿起报纸的副刊准备做记录,这个时候发现有一篇文章极其熟悉。越抄越不对,仔细一看原来自己的大名在作者栏里面。我成了作者?顿时年轻的心开始躁动,甚至是欢呼雀跃,我连忙打电话给我的语文沈老师。

第二天上语文课,沈老师没有拿课本来讲,而是拿着这张报纸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准备分析孟盛同学发表在《新民晚报》的文章。”当时我害怕极了,怎么能不讲课本的文章,而讲我这个小孩子的文章呢?老师说了很多术语,“前后对照”、“主题突出”、“修辞逼真”,我实在是不懂,把头埋得更深。晚上散步的时候,有同学向我指点,“瞧,这是发表文章的那个同学,他正散步呢!”我一听便逃远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之前的小学语文老师时常来看我,小学和初中的学校就在一墙之隔,她把《儿童文学》《读者》之类的书籍送我,让我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作家。

这固然是美好的梦,可也要认清现实。我中考后,没能进最好的高中。高中比较远,接近郊区,我散步在旷野无人之中,开始慢慢地思索人生。我在想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最快乐的?我觉得看书是最快乐的。当无助的时候,看看石黑一雄《小夜曲》会感受到苍凉背后的温暖;当想挑战自己的阅读障碍,读一读深奥的实验性小说,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是最好的选择;当你血气方刚,感觉青春无法释怀,可以读一读《青春咖啡馆》。每一种心情都能有对应的文学作品。高中时代,书给了我翅膀,遨游在文学世界里。我的散步成了思想诗意地栖居。我也不追求语文成绩,只是看书。躲在图书馆里,看《收获》《十月》,也看一些比较轻松的校园小说。心态变得平和。偶尔沏茶香茗,写点豆腐干的文章,也能有所发表。我一直觉得应试作文不应该被排斥,就那么几百字,却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在方寸之间,实属不易。我做了三年的语文课代表,最后以文科班第二的身份进入现在的大学。

很多人说“大学是天堂”,对于我来说它不仅是“学术天堂”,还是“创作天堂”。有时候看到好书,便忍不住看个通宵,我的视野从阅读变成选读,也由文本内容阅读变成理论归纳。巴赫金、福斯特等理论和我思想对碰着。我在大学的柳树下、小湖边,常常默坐良久。我体会到文学教授们的风采。我也执迷于古典文学。比如明清散文给了我思想,唐传奇教我写作的故事性,这些对我叙事技术提高有很大帮助。

从小学的第一次发表文章至今也有十年历史,我的文学梦走得不是一帆风顺。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我可能在被窝里拿起手电筒,悄悄阅读。也可能是通宵进行文学创作。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顺风会轻而易举地把你推向成功,在这条旅途中,我散步于黑夜,散步于荆棘遍地,但我走得无怨无悔,甚至愉快地歌唱着。

作家小档案

孟盛,青春作家,作品见于《文学报·新批评》《新民晚报》《中国文学网》等核心报纸、期刊。以其新锐评论,创意思维,文章受到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并被校报《上海大学》专访。多次受邀参加省、市作协研讨会。连续两年参与上海作协小说营青年作家培训(2011、2012)。中文书刊网签约A级作者,作家(新浪认证)、青年评论家(文汇网)。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生。

给同学们的一句话:学会匍匐前进,时刻亲吻脚下土地。

给同学们推荐的书: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余华《活着》、石黑一雄《小夜曲》、格非《迷舟》

上一篇:望雨遥寄 第2期 下一篇:精致语言自量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