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活用初中历史教材

时间:2022-08-18 05:52:30

浅谈如何活用初中历史教材

要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以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实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功能。为此,笔者就初中历史教材重组做一探究以抛砖引玉。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活用教材,提高课堂知识吸收效率

1.1 前后顺序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完成对新的教科书内容的掌握。

1.2 教学内容的增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对教材的内容,我们有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甚至可以放弃次要部分,让学生自习完成;有时则需要教师补充课外知识。

增: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笔者就增加了背景介绍:朝鲜半岛在苏联和美国操纵下分裂为对立的两个国家,因此发生内战其实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结果。这个增加不仅不会使课程进度受影响,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背景。再有,在讲到我国志愿军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这一部分,如果能适当用动态地图补充介绍战役的具体进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我国志愿军的作战英勇,还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纲目介绍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作用。

减: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课文内容中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大篇幅的介绍蒙古和元朝的建立,由于牵扯内容多且需要详加解释的知识点也多,因此本课中最精华的时间必须要抓紧进行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述。这样一来本课最后一部分“民族融合的发展”就只能用余下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间来简单介绍,笔者认为与其采用这样效率不高的处理方式,还不如把它作为学生回家自习内容,下一节课用一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处理后不仅前两部分的教学更能有张有弛,同时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1.3 教科书的合并与分离。教科书的编排有时是按年代来进行记录,但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放在一起讲述,对学生理解记忆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笔者主张对教科书进行根据主题合并与分离处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9课为《改革开放》,第10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第10课的内容偏理论化,主要通过几次会议来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定。如果在讲述时加入第9课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既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特区的事例和成就来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解决特区姓“资”姓“社”问题,即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第9课余下两个纲目一个讲农村改革一个讲城市改革,能更好的自成一个主题,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理解。

2 按学生的兴趣活用教材中活动课内容,提高课堂能力培养效率

2.1 教科书与活动结合促进理解。如七年级下册《历史图配文——话说》是要求学生从为《清明上河图》的配文来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发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笔者认为本活动课重新设置后,可以对第10课《经济衷心的南移》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课的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准备该活动课作业一图配文,并且告知学生可以在第10课,第11课的课文中找到答案,促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工作,有助于提高这两课的教学效率,再布置学生将其完成较好的图配文,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参与表演和演讲,考验学生对两课的理解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一是可以在愉悦的心理下进行学习,二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课,就会主动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三是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也能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2.2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策划活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中设置小活动来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效率。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这一课中,主要是通过郑和下西洋来体现中外的友好交往,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学完后能了解郑和远航的盛况,体现了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课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么多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例如郑和下西洋就采用“模拟历史”让学生回到过去,扮演明朝宫廷首脑,排演历史剧“郑和下西洋之决策会议”和“史家研讨会”两个项目中的辩论讨论。第一个“决策会议”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知识,达到了解史实,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第二个“史家研讨会”可以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设想自己是历史学家,对此事进行利弊的辩论,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的分析历史事件能力,并完成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在这两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补充本土教材来拓展学生知识

本土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可以提高学生爱国爱乡,更熟悉家乡的作用,同时也是知识面拓展的一个好办法。通过这样的补充,既可以拓展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也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例如舍弃教材部分知识与考试内容的矛盾;设置活动与课堂时间的安排产生矛盾;一个完整的学期中本土教材的教学时间安排和内容多少、深浅程度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如何以课改的目标为标准,寻找到创新与知识点落实兼顾的课改方式就是一线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回归实质性的课堂教学,踏踏实实的从教科书处理入手,从小处入手,挖掘出教科书设置中的技巧,能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培养真正拥有历史知识又有创新意识人才的目标。

上一篇:如何布置有效的初中思品作业 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