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类主题写作素材展示

时间:2022-08-18 04:10:43

“尊重”类主题写作素材展示

(一)名言集锦

“尊重”之“意义”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甘地夫人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便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池田大作

【素材点拨】

“尊重”,是一枚充满思想分量的词汇。它甚至超越了“财物”“生命”,是需要我们用尽一生去践行守护、去感动怀念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个人,从孩子抓起,从孩童做起!

“尊重”之“做法”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笛卡尔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叔本华

对于应尊重的事物,我们应当或是缄默不语,或是大加称颂。――尼采

施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

――刘墉

【素材点拨】

众多贤者们凭借自己敏锐的思维,为我们的行动点明了方向。尊重,不仅仅拘囿于自己,可能更关乎别人;尊重,可能拥有沉默与称颂两种身份;尊重,需要有“度”的规约……

“尊重”之“自尊”

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

――伊・谢・科恩

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罗素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素材点拨】

“尊重”的涵盖面非常广。其中,非常重要的便是“自尊”。“自尊”会让人们爆发出强大的动能,极具诱人的魅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将“自尊”与“骄傲”“自大”等词汇混淆,拥有一份澄明的心境,多往自己内心深处看看,或许,你便能拥有一种超越多数人的“德性”。

(二)时鲜素材

李安:尊重儿子的选择

2013年10月,著名导演李安的次子李淳在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露西》中,饰演饭店门卫,从早上7点拍到下午4点收工,扣掉2小时的吃饭时间,足足要狂奔7小时,贝松也不时指导李淳。李安助理李良山表示:“李安导演知道李淳接拍吕克・贝松的电影,他说尊重小孩的选择,并鼓励他尝试各种角色。”

23岁的李淳去年从纽约大学戏剧系毕业,两年前演出《宿醉2》。据媒体报导,他最近到处旅行,并回台湾学中文,希望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李良山称赞:“我看过李淳的舞台剧,他是非常用心而敬业的演员。”对李淳客串《露西》的看法,他说:“李安对李淳采用开放式教育,李淳是学表演的,长大了,导演对他的工作完全尊重,百分之百支持他。”

【素材点拨及运用示例】

点拨:对于任何一个人,尊重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像李安这样的名人而言,能鼓励自己的儿子“尝试各种角色”,并能尊重儿子的选择,可见,李安平时在孩子面前并不是一个仲裁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他对儿子的鼓励与支持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爱护。

运用示例:“尊重”,不难理解,却难于践行。很多人张口闭口大谈“尊重”,然而,一旦落实到实际操作上,他们便成为了“矮子”。2013年,世界级著名导演李安知道自己的儿子李淳接拍了吕克・贝松的电影后,不仅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鼓励他尝试各种角色。”当时,李淳在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露西》中,饰演饭店门卫。李安这样一位大导演,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自己的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尝试各种角色,成为了一种鼓励;暂时摒弃身份与地位,成为了一种思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才是一种“大家”的“尊重”,亦是一种值得大家学习的“尊重”。

尊重:在历史与民族的深处

2013年7月4日,在纪念“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民政部发文,决定要优抚原抗战老兵。这对于老兵来说,不仅意味着他们将在垂垂老年之时,能得到经济上的救助,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更是一份精神的慰藉,是对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有人说,这是一份“迟到的爱”,但是毕竟它还是来了。

抗战老兵们如今年事已高,大都已经90多岁,这使得社会对于他们的关注,近乎是一种临终的关怀。对于这些当年曾经置生死于度外、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来说,可能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冷漠和遗忘。今天,这些老人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再次回到我们温暖的注视当中。它告诉人们一个简单而又很难实践的道理: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贵在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对历史最诚挚的纪念。

【素材点拨及运用示例】

点拨:英国作家威尔斯说过:“历史是教育与苦难的竞赛。”以史为鉴,方可趋利避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正视自己的历史,正说明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成熟。

运用示例:“尊重”,往往不会拘囿于现在,很多时候,它的价值,更体现在过去,或者未来。前不久,在纪念“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民政部发文,决定要优抚原抗战老兵。这样一个被有人称作是“迟到的爱”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称赞,有人麻木,亦有人感动……或许,这样的消息,不仅在当下引发着关注,更体现着关乎历史与民族的思索。“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历史,未来就会如何对待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尊重那时的人,尊重那时的事,尊重那时的物!面对历史,我们需要“尊重”;面对未来,当下的我们更需要“尊重”!

尊重文化:无偿捐赠国宝

2013年4月,“皮诺家族向中国媒体宣布,愿意将其所购的两件圆明园兽首捐赠给中国。……此事,对于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无疑是一件好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采访时表示。经过2009年的拍卖风波,鼠首和兔首能够顺利回归,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法国皮诺家族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是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2009年,这两件兽首曾被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当时就引起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国家文物局和外交部先后发表声明,谴责拍卖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的行为。民间也组织了律师团赴法国提讼,要求法国法院中止拍卖,并将兽首返还中国。“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希望它们回归中国,并不是因为其艺术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圆明园文物见证了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拍卖这种文物无疑是在中国人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王云霞教授说。

【素材点拨及运用示例】

点拨:皮诺家族向中国媒体宣布,愿意将其所购的两件圆明园兽首捐赠给中国,这确实不失为中国文化界的一大喜事,其中,我们可以读出“尊重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立意。

运用示例:社会在发展,文化在交流,“尊重”也随之跨越国界,弥散于整个世界。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媒体宣布,愿意将其所购的两件圆明园兽首捐赠给中国。这两件兽首,是北京圆明园中被英法联军掠夺而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鼠首”与“兔首”。这样的好事,除了充满感性的喜悦与激动外,我们是否能够理性地冷静下来,去索解一些别样的味道呢?显然,在旧中国,这样的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而现在,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却成为了现实。究其背后,显然,有国力的增强与民族地位上升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一味大谈“尊重”的喧嚣声中,我们是否应该为其增加一点背景底色呢?“尊重需要实力”“实力造就尊重”!

上一篇:彩线穿珠,充实内容 下一篇: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lators’Sty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