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专家程相文和玉米的半世情

时间:2022-08-18 02:43:18

育种专家程相文和玉米的半世情

说起浚县的“老程”(程相文),在玉米育种界可谓如雷贯耳,他执著科研、谦虚淡泊、耿直奉献的精神在河南乃至全国都被传为佳话。最近,农业部“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评选揭晓,“老程”和袁隆平、李振声等农业大家一起获得这项殊荣。

作为国内顶尖的玉米育种专家之一,南繁北育,忙碌的“老程”一直奋战在育种一线,已近耄耋之年的他,每天仍坚持在玉米地里工作几个小时……从青丝到白发,程相文用半世的时光创造了12个国家和省审定品种,其中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公顷,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他始终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对玉米的热忱

“老程”总爱说自己不聪明,这辈子在一个单位只干了玉米育种这一件事儿,也没啥别的爱好,就爱钻玉米地。大部分时间,“老程”都是脚穿解放鞋、头戴遮阳帽,在田间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每一株玉米苗。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接地气儿”,像慈父一样,对他的那些‘宝贝们’呵护备至,是不是有病虫害、是不是该授粉,白天忙得没顾上,夜里也要拿着手电筒到田间观察。

像这样的工作,程相文几乎干了一辈子。从1963年中牟农校毕业分配到浚县农业局原种场,程相文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玉米地。当时,玉米每667平方米产量仅百十千克,在钜桥镇邢庄村,乡亲们手捧着干瘪的玉米粒问他,能不能想个法子提高点儿产量,黄窝窝头也得叫娃们吃饱啊。

“一辈子忘不了当时老百姓期待的眼神。”程相文从此把玉米育种作为突破口,一干就是50年。冬天南飞,春天北飞,和全国其他南繁人一样,程相文有一个“候鸟”的绰号。1964年秋,为繁殖一个新品种,程相文扛着25千克玉米种子,踏上海南育种之路。

早期南繁育种极其艰苦。没有椰风海韵的诗情画意,只有满眼荒凉。程相文被蛇咬过,收工回来经常腿上钻着蚂蟥;没有自来水和电,每天砍柴做饭;时常发生的台风可能带来毁灭性破坏,甚至有生命危险。说起这些育种过程的艰辛,老程却说:“这没啥,再苦再累我一钻进玉米地,一看到玉米,就有种说不出的踏实。”

授粉是育种的关键环节。烈日增加了育种的艰辛。玉米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小时,授粉要在10:00-16:00进行。彼时的三亚地表温度40多摄氏度,程相文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授粉、套袋、挂牌。有一次,还因为胃穿孔晕倒在地里。

对此,“老程”却很淡然:“老百姓多打了粮食,增加了收入,我比什么都高兴。”他还清楚地记得农民用了他第一年从海南带回的玉米杂交种子,每667平方米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350千克时的高兴劲。

选育出一个省级区域品种,通常需要10至12年,育出一个“国字号”品种需要约15年。程相文利用海南充足的光热条件,加快选育速度,50年间繁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被育种界称为“种子加速度”。

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

在和玉米打交道的半个世纪里,老程不是没有机会走出玉米地。

20世纪80年代,浚县人民政府换届,组织上欲安排程相文任副县长,省、市科研单位也调他去任职,他婉拒了:“我喜爱育种事业,我更愿意在育种岗位上干一辈子。”

因为玉米,老程失去了很多。父母去世,他没能送终;女儿生病,他不在身边,导致女儿落下“小儿麻痹”,终生残疾;妻子病危,他在甘肃制种,没能见妻子最后一面……伤心愧疚的老程只能到试验田里对着玉米哭得昏天黑地。

可是因为玉米,老程也收获了很多。他主持承担的国家星火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育种奇迹。在他的带领下,鹤壁市农科院也从“一枚公章、一间房、三个人”,发展到拥有资产上千万元,集科研、繁育、生产、经营、农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增加到近百人。

如今,“老程”成了农民的福星。在他的指导下,农民改变了许多种田方法,玉米籽粒饱满,每667平方米增产约50千克。“小小一粒种子,成全了俺们家。”河南省浚县种粮大户邢玉良从1969年就开始用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培育的种子,他说:“程相文育出的玉米种品质好,籽粒饱满,不增加一分钱投入,每667平方米就能增产50千克。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高产。”

2003年,程相文了解到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玉米产量低,便在该村搞了1公顷示范田,免费供应浚单20玉米种子和化肥,还亲自教农民种地的好方法。当年,示范田每667平方米产量就达到900千克,每亩增产300多千克。第二年,全村农户都种上了浚单系列优良品种,年纯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

村民们富裕了,纷纷提着鸡鸭鱼肉上门表谢意,但都被程相文原封不动地退回了。他还将自己的数百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农科院更新科研设备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近年来,程相文先后引进和选育的40多个玉米新品种像神奇的爆米花般,在河南、山东、湖北等10余省区释放出巨大能量,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这是俺农民送给程院长锦旗上的话,更是俺们的心里话,俺们农民就需要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村民王学洲欣慰地说。

年逾古稀 壮心不已

多年来,很多人劝“老程”退休,用自己的成果和技术单干,多挣钱。可他却说:“我天天干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我一天也离不开玉米。”

套袋、扎袋、采粉、授粉、挂牌、记录,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下来,“老程”他们的脸上、胳膊上常常被玉米叶子划出道道伤痕,花粉落到脸上、脖颈、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就这晚上还不能休息,还要继续整理当天的数据。

不少人劝“老程”,这样的具体工作,交给年轻人干算了,何必自己亲自去干?而他总是说:“育种研究是一项连续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听汇报、看数字,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干,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才有数,才踏实。”

就这样,年复一年,就像“老程”刻在墙上的话“凡事悉力以赴,总会有人注意的”,在他的带领下,鹤壁市农科院团队在2005至2010年期间,5次创造“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100亩夏玉米高产攻关田”、“1万亩夏玉米高产示范方”的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浚单20”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率先突破同面积单产超850千克,与上季小麦一年两熟合计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1548.8千克,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

要搞好育种,光靠吃苦不行,光靠撞运气也不行,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在承担着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五项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老程”在不断地学习,不光自己学,也鼓励员工学。

在“老程”的办公桌上,农业、科技类报刊、杂志一字摊开,摆放的整整齐齐。“老程”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看这些报纸杂志,也会上网浏览新闻和育种专家的博客,看见好的,就会让工作人员帮自己打出来,然后细心研读。报纸杂志,“老程”不仅为自己订,也为员工订。农科院订阅的上百种农业期刊,所保存的资料可以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各类报纸、杂志都保存得非常齐全完整。“老程”说,只要这些书刊中能有一条有用的信息,就没有白订。每当有专家来单位考察结束后,“老程”都会及时召开会议,让每一名科研人员谈感受、找差距、提思路。

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与合作,也成了“老程”学习和汲取前沿科技信息的平台。一次,一位外地专家来农科院考察,提到单倍体技术应用到玉米自交系的选育上,稳定快、效果好、优势明显。“老程”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查资料,看文献,迅速把单倍体技术运用到了自己的育种实践中。

50年,“老程”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始终紧守着自己“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扎根一个地方,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选择,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有一个愿望:“希望在祖国大地上播种的都是中国育种家选育的品种。”

年逾古稀,壮心不已。站在玉米试验田里,望着列兵般整齐的玉米“方阵”,“老程”说,今后,他和团队会把重点放在选育高产、抗倒伏、易机收的玉米品种上面,采用生物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式,争取有生之年再多育几个好品种。

上一篇:下一站传奇 下一篇:上市公司专利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