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血型鉴定

时间:2022-08-18 02:20:02

DEL血型鉴定

【关键词】DEL;血型

Rh血型根据D抗原是否凝集分为阳性和阴性2大类,阳性中包括正常D和变异D,而变异D中又含弱D、部分D和D放散型(DEL)等。DEL红细胞膜D抗原非常弱,常规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测定为阴性,只有通过敏感的吸收放散试验才能检出。我们采用血清学方法筛选,基因分型技术验证来检测DEL血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1月――3月辽宁省血液中心经3批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确证Rh(D)阴性的无偿献血者50例。

1.2试剂抗球蛋白试剂(批号:20050102-20081105,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3批抗-D试剂均为单克隆人抗-D[分别是NovacloneTM Anti-D,Bioscot Monoclonal IgM+IgG TH-28/MS-26,和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的IgG-D(20080401)];GoTaq(TaKaRa公司)和DEL特异性引物(TaKaRa公司)。

1.3Rh(D)阴性确认实验参考文献[1]方法,对50例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确认实验。

1.4DEL吸收放散试验具体实验方法参见文献[2]方法。

1.5DEL基因分型DEL特异性引物设计及具体实验方法参见文献[3]方法,产物通过2%琼脂糖凝胺电泳,150V、20min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2结果

2.1Rh(D)阴性鉴定50例献血员经3批不同批号抗-D检测,盐水和抗球蛋白试验均是阴性。

2.2DEL吸收放散试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确证Rh(D)血清学阴性的50例献血者中,吸收放散试验阳性11人,阳性比例22.00%。

2.2DEL基因分型11例吸收放散试验阳性样本采用DEL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均为阳性。DEL基因分型电泳图见图1。

3讨论

DEL型发现于1984年,与欧洲、非洲人群不同,亚洲Rh阴性人群中DEL表型的比例很高,如在高加索人中约为0.16%[4],黑人中尚未观察到,而在中国汉族Rh阴性人群中比例高达26%左右[5]。我们对经3批不同间接抗球蛋白抗-D试剂确证为Rh(D)阴性的50献血者,11例吸收放散试验检测为DEL阳性的献血者,DEL频率为22.00%。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近。

DEL血型是Rh血型中一个重要血型,DEL患者输血和DEL女性妊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包括我国均不检测DEL型,将其视为Rh(D)阴性供者或受者。国外已有DEL胎儿或红细胞免疫Rh(D)阴性孕妇和Rh(D)阴性受血者由于输入DEL表型血液,而产生抗-D的病例报道[5-8]。因此准确而高效地检测DEL表型,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手段[9]。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58-261.

[2]吴俊杰,洪小珍,马开荣,等.浙江汉族DEL表型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14(5):1017-1019.

[3]章旭,林凤秋,李剑平,等.DEL型个体抗体筛选的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0):796-799.

[4]Wagner FF,Frohmajer A,FlegEL WA.RHD positive haplotypes in D negative Europeans.BMC Genet,2001,2(1):l0-10.

[5]Shao CP,Maas JH,Su YQ,et al.Molecular background of RhD-positive,D-negative,Del and weak D phenotypes in Chinese.Vox Sang,2002,83(2):156-161.

[6]Gassner C,Doescher A,Drnovsek TD.et a1.Presence of RHD inserologically D-,C/E +individuals:a Europea n multicenter study.Transfusion,2005,45(4):527-538.

[7]Wagner T,KonTDc GF,Buchta C,et al.Anti-D immunization by DEL red blood cells.Transfusion,2005,45(4):520-526.

[8]Yasuda H,Ohto H,Saktuna S,et al.Secondary anti-D immunization by Del red Blood cells.Transfusion,2OO5,45(4):1581-1584.

[9]李勤,叶璐夷,郭忠慧,等.中国人群中Del表型分子背景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5):486-491.

上一篇:溶血血液标本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探讨血清CHE与ALB比值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