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独特的解读路径,进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时间:2022-08-18 01:52:21

循着独特的解读路径,进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摘 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解读诗歌是中学生基本的能力,教师教会学生解读诗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文章从诗歌的基本特点着手,以“课标要求”为出发点,阐述了进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一条路径: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知人论世、抓‘诗眼’、循语言和抓意象悟意境”这一路径,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对高中诗歌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解读路径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童年。也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前者强调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后者强调诗歌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一直我国文学的瑰宝。其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具有感彩。

“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这体现出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在上诗歌课时都走着“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教学路子,了无新意,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把握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自由和美而活着的。作为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他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他,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人论世”之后,学生就要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回到当时诗歌创作的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是抓“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便可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使全诗迅速“立骨”。

第二是循语言进入诗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为什么《再别康桥》能够流传至今为人喜爱?不正是因为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起了多少情感的潮汐。这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是由意象感悟意境。“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诗人郑敏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解读诗歌的路径还有很多,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情确定方案。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策略,无论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润着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教师要在诗歌教学中,把自己化为一首诗歌,让学生与你一起燃烧!

参考文献:

[1]《试论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郭冬梅.《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2.9

[2]《新课标解读》.刘强.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3

[3]《诗歌意象鉴赏探微》.郭毅.《课程・教材・教法》,2013.6

上一篇:讨论公路施工中填石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滴灌自动化技术在团场大田中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