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售书的快乐老人

时间:2022-08-18 01:35:10

游走售书的快乐老人

“邹老师的书卖完了。”

“听说早就卖完了!”

“老先生真棒啊!”

这是前不久,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协组织的一次文学沙龙活动时,当涉及出书话题的议论时,文友们对邹重时老人发出的由衷赞叹。在当今“出书容易售书难”的大环境下,老先生是如何旗开得胜,“畅销”自己的书的?在文友们热切的期盼中,文弱温和的邹重时老人乐呵呵地为大家讲述了一段他卖书的故事。

老邹今年78岁,曾经是重庆合成化工厂的一线工人。其父是当年的书商。在书堆长大的他从小喜欢看书、舞文弄墨。读中学时,就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退休后的前些年,老邹被重庆晚报社聘为送报员。每天早晨为订户送完报纸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写作。其初衷是找点稿费补贴家用,可是后来发表在《古今故事报》《现代工人报》《故事百家报》等报刊的作品越来越多,少年时代那个美丽的梦若隐若现,使他创作的激情如江河澎湃。2009年6月,他出版了第一本通俗小说集——《曙光在前》。他坦言出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其次是为了卖书赚钱。

当上千本新书运回家中,堆放了半问屋,女儿开始为他担心,老伴替他发愁,都叹:“咋个卖得脱哟?”老邹却很自信,起先他把书背到磁器口景区摆摊卖,由于那里书摊较多,十多天忙乎下来也没卖掉几本。他意识到自己这把年纪比不过年轻人,必须另辟蹊径。

就在老邹冥思新的方案时,他不由想起过去征订《重庆晚报》的情景。那时报刊泛滥,征订工作十分困难。为了完成报社下达的任务,老邹利用自己在书法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上门服务,为一些沿街的理发店、饮食店取名、写对联、赋诗题辞等,从而赢得商家的尊重,使他们接受订阅。

征订的经验使他感悟:大众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是热爱的,“适销对路”的精神产品应该有市场,关键是要舍得下功夫,将售书变被动为主动。想到这里,他兴奋地取出笔墨,翻开每本书的扉页,用苍劲的草书题词:振奋精神,激扬文字。并用鹃秀的小楷,在左侧签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老邹像给自己充足了氧似的,背了满满的一包书,踌躇满志地上路了。书的内容和特色他认为比较适合大众口味,因此选择了主城区的个体经营户为推销的重点。

大坪地区有一条街专门销售汽车和摩托车配件,商家云集。有一天老邹路经此地,见一位老板很悠闲,于是向他推销。听说老人上门卖自己写的书,他先是好奇,当他翻开书看到题词,又连称:好书法,好书法!接着,他一面浏览目录,一面倾听老邹提示书中描写的重庆人的故事。他最后高兴地赞叹:“不错,不错,通俗又好读!”他不仅自己买了书,而且还邀了几位隔壁的同行朋友也来买。

有一次,老邹刚跨进一家电器门市,年轻的女店主很傲慢地说:“网上那么多好看的,谁稀罕你的书?”可当她发现眼前的作者很慈祥,于是随便地拿过来翻了翻。最后她买了,而且还热情地为老邹泡茶,一定要听他摆龙门阵。老邹有时也到大学城等偏远的地方卖书。有一次他正在给眼镜门市的店主推销书,几个女大学生围过来一人捧了一本,有的禁不住叫喊:“老爷爷的文笔好美啊!书法也这么漂亮,教教我们吧!”有的还掏出本子,要作者爷爷题诗,弄得老邹很不好意思。

就在那一大堆书即将被老邹卖完的时候,2010年新年伊始的一天下午,他接到市作协电话:他被评审通过加入了重庆市作家协会。这一年,他75岁,圆了一个少年时代的作家梦!

有人问老邹现在的生活状态,他说:“因老伴中风残疾多年,不便做家务。我每天上午打拳,回来后要买菜、做饭。下午在家写作,晚上到广场跳舞。因为拥有健康和快乐,所以我现在还在不断地写新作品呢,不久,我将再出一本新书。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禅学 哲学 诗学思想的集中绽放 下一篇:童年的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