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时间:2022-08-18 10:27:39

冠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摘 要:冠县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全县地下水资源总储量为2.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79亿立方米。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根据《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聊城2011年年度用水控制指标(暂行)的通知》冠县地表水控制指标为1170万立方米;地下水控制指标为10780万立方米;引黄量为7100万立方米;控制总用水量为19050万立方米。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主要为当地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按多年降水量平均值576.4毫米计算,年降水总量6.6亿立方米,降雨补给量为1.1亿立方米。

(1)河流水系

冠县境内主要河流分漳卫运河与马颊河两大水系,均属于海河流域。漳卫运河为冠县西部边界,境内全长39.51公里,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马颊河从县境东南边界通过,在境内与京杭运河连接,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882平方公里,是季节性河流。

横贯境内连接漳卫运河与马颊河之间的人工干渠有七条:①一干渠,全长42.05公里,流经县城区;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②老二干渠,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84.6平方公里;③新二干渠,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④三干渠,全长36.7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⑤青年渠,全长29.9公里,流域面积153平方公里;⑥位山三干渠,沿境内东北角穿过,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达90平方公里,是目前引黄济津的主渠道;⑦长顺渠,全长27.29公里,流域面积269平方公里。

(2)地表水Y源由地表径流和客水两部分组成。

①地表径流:自然降水是冠县的主要水源,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年降水量偏少,且年际变化幅度大,多年平均降雨量576.4毫米,但是近几年,年降水量平均400毫米左右,干旱进一步加剧。我县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水(6―9月份)占到全年降雨总量的74.4%,而严重需水的春灌期(3―5月份)降水量仅占14%。拦蓄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45%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现状为0.60。

②客水:冠县东邻引黄三干渠,西靠卫运河,客水在全县水资源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冠县客水资源主要包括黄河水资源和卫河水资源,目前,黄河断流频繁,且受引黄水量分配指标的限制,冠县引黄水量近几年平均为0.8亿立方米,彭楼引黄灌区工程虽然实施,但由于是跨省送水,协调困难,很不可靠。卫河水资源时有污染,且断流时间长,近几年引卫河水资源量为70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二、地下水资源

1、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域属黄泛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主要岩性由岩土、亚粘土、亚砂及粉砂构成,含水层发育好,累计厚度在10―20米之间,地下水质矿化度小于2克/升。

2、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深层地下水资源。深层地下水资源该区域属全淡水类型,在实际开采中500米以内深井中含水层累计厚度每百米为20―30米不等,单井出水量为60―80方/小时,近几年,深层地下水资源开采有加剧趋势,由于深层水补给条件差,应限量或禁止开采。

浅层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指天然降水补给和引黄引卫等客水的补给,其中天然降水补给系数按0.161计算,年可补给1.1亿立方米;客水补给系数按0.2计算,则客水可补给量为0.3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按补给量的85%计算,则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11亿立方米。

3、地下水观测

全县布设地下水观测井43眼,主要任务是观测地下水位升降情况,根据2011年9月11日观测数据显示,地下水最大埋深为26.96米,最小埋深为0.32米,全县漏斗区面积为90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8.4。

4、地下水保护区域

京九路(即临、莘)以西至沙河林场以东为保护区,烟庄乡以西至西环以东为重点保护区。

5、水资源可利用量

冠县水资源可利用量包括地表水(可利用系数0.6)、地下水(可利用系数按0.85计)和客水(可利用系数现状年按0.6计、规划年按0.65计)三部分,总可利用量汇总见下表。

此处需说明的是此表是在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达到正常年份的情况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一旦客水引水量不能得到保障,则需寻求其他的一些有效途径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诸如充分利用冠县沟渠众多优势,在汛期开闸蓄水,以备旱期使用;同时还应适当进行地下水回灌,缓解地下漏斗区扩大趋势,使地下水位逐渐回升。

综上所述,冠县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日趋紧张,供需矛盾加剧,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二是实行控制需求为主的不资源管理方式,采取以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有效措施,对全县水资源的需求进行统合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优质配置,制定水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方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各用水单位和村庄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发挥有限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维,吴明.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

[2] 陈鹏成,周孝德.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 3(10)

上一篇:统一“高端化”一心求脱困 下一篇:简析污水处理机电设备的安装与保养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