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换”来了什么?

时间:2022-08-18 09:17:16

近几年,在对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总结与反思中,关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是是非非争论不已。争论的焦点无非是:究竟有没有“市场换技术”这个政策,“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是什么?“市场换技术”成败如何?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需要继续“市场换技术”?

一如某些朋友所言,在中国政府汽车产业政策的历史档案中,的确没有哪一个条文记载了我们要以“市场换技术”这个政策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但是 (对外开放的目的之一)“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政府的历次五年规划文件中比比皆是。出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目的,允许外商在中国建立“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三资企业”除了担负对外出口之外,还允许他们生产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改善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以上都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换技术”虽然不是明文的国家政策,却是我们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中的那块“石头”!

改革开放初期,无论从改善政府形象,优化社会生产效率,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都需要进口大批具有先进技术的外国汽车产品,但是紧张的国家外汇储备和这一状况形成矛盾。建立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是破解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善国内企业产品结构也是破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市场换技术”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权宜之计。一旦国家外汇储备丰裕,中国品牌的产品能够替代进口,“市场换技术”这块“石头”我们就可以丢掉,而不能无休止的开放市场,把中国变成外国商品的自由倾销地。

笔者从不否认“市场换技术”这块“石头”的确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亦赞同本土品牌的进步或多或少受益于“换”来的技术、人才、管理和利润。问题是:如果我们不使用“市场换技术”,是否依然可以得到“技术”?答案是肯定的,韩国“闭关锁国”,依然在“买”、“借”来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韩国模式”。在其他模式有可取之处的情况下,我们一直拿“市场换技术”这个样一个权宜之计当做是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算不算是抱残守缺呢?

毋庸置疑,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为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等诸多势力交错,一系列并不优质的合资项目、重复建设的合资项目被有关部门批准,这才是外界和传媒不断质疑“市场换技术”的根本所在,某些主管部门必须做出解释,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需要继续“市场换技术”?在国内汽车产业重复建设,国内汽车市场已经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连续批准诸多合资企业的主管部门应不应该被问责呢?

上一篇:途观全新启程 下一篇:最大赢家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