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 还看07版互联网

时间:2022-08-18 08:05:11

数风流 还看07版互联网

编者按:2007年已经迈入金秋时节,春花秋实的一番耕耘,令人喜不自禁地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崛起的美好前景。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调查数据。汇聚CNNIC数次统计报告数据的《数说互联网》一书面世,在图表和数字中,中国信息社会蓬勃向上发展的态势明朗清晰。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62亿人;上网计算机数量达到6710万台;网站数已达到1311600个;国际出口带宽数已达到312346M……仅仅从这四个简单的数字,就能体会到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汹涌势头。时代的潮流趋势由数字呈现,而数字的有力证明更具体地描摹出互联网的发展轮廓。

如数家珍

信息社会主要建立在三个平台之上:基础设施平台、商务平台和心理平台。从趋势上来看,在这三个平台上实现对原有限制的突破将是必然:基础设施平台的创新将使互联网的普及获得广度上的扩展,商务平台的完善将使得网络应用朝纵深发展,而心理平台的承受能力增加将会为互联网带来渴望已久的“主流人群”。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这三个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突破。

基础设施:从“羊肠小道”到“CN时代”

1994年,中国联入国际互联网,第一条国际专线只有64k,1997年10月底也只有25M,的确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CNNIC的第20次统计报告里显示:到2007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已增长到了312346Mbps,我国宽带网民数达到1.22亿,占网民总数的75.6%。宽带日益成为中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方式,网络体验不断优化,宽带中国的诞生,为各种网络应用做了有力的保障。

截至2007年6月,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根基IP地址爆炸性增长,首次突破1亿,达到1.18亿,40%的增幅让“每个网民都有一个IP地址”的梦想并不遥远。从2000年到2007年6月底,中国内地的网站数增长近4倍,截至2007年6月,网站数已达131万,其中CN域名下网站数已达81万。

互联网的汉化在基础资源领域取得胜利。第20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6成,第一次全面超过通用顶级域名COM在中国的注册量,中国步入令人振奋的“CN时代”。

网络应用:从“陪衬花瓶”到“日常平台”

除了基础设施这些“硬”指标,在CNNIC的20次统计报告里,可以看到建立在基础平台之上的网络应用的“软”指标的上升态势,两者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因果循环,基础设施走向“阳关大道”,网络应用也随之“柳暗花明”。

CNNIC的20次统计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无疑是网民数量,这是一国互联网应用普及率的最直观表现。第一次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仅62万网民,到2007年6月底已达1.62亿人,位居世界第二。伴随着网民绝对量的飞速增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迅速从1997年的0.1%提升到2007年6月底的12.3%。

网民格局:从“朱雀门下”到“寻常巷陌”

随着网民增加、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互联网的使用人群格局更加平民化、应用层次不断加深。在1999年的890万网民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达52%,而到2007年中,这一比例则快速下降到23.8%。从用户属性的角度而言,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平民化。

互联网诞生之初,互联网学者主要用来收发邮件,进行学术上的交流沟通;对于一般使用者而言,互联网只是一个新奇时尚的,只不过是生活陪衬的“花瓶”。十年间,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被不断搬上网络舞台,互联网已经极大程度地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生活。从2001年到2007年,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较1999年网民使用的网络服务翻了一番还多。

网民心理:从“亦步亦趋”到“由我作主”

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和推动者,网民的社会特征预示着互联网的未来。在中国,互联网属于年轻一代,24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从1997年的34.6%上升到51.2%。年轻意味着不可抵挡的生机,意味着蓄势待发。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当普及率超过10%,就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中国网民每年20%~30%的增长率,已经将美国不足10%的年增长率甩在了后面,中国的网民普及率在2007年中已达到12.3%。当前世界互联网最发达国家的冰岛的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86%,按此比例,美国还有10多个百分点的增长余地,而中国还有80余个百分点的巨大增长空间。处于一个新的加速点,背靠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一定会顺势飞扬。

心中有数

1分钟=100人

我国网民总人数目前已达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年末相比,半年新增网民2500万。相当于半年内,每1分钟就新增接近100个网民。

1/4:手机上网

受手机上网资费下调的影响,手机上网已经在我国渐成风气,已有1/4(27.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目前手机网民数已经有4430万人。数据表明,我国具备互联网上升期的典型特征,上网方式在逐步调整变化,日益多样化,更加顺应互联网发展需求。

无线接入(含手机接入)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接入方式。目前使用无线接入的网民已达到5500万,无线接入比例已经突破1/3(34.3%),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规模已经达到4430万人,接入比例已经达到27.3%。无线接入以它的随时随地、便于携带等特性迎合了某些网民的特定需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CN网站数>COM网站数

我国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到918万个,半年增长了507万,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623万,年增长率高达211%。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截至2007年6月,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年增长率高达416.5%,占到我国域名总数的58.9%,第一次全面超越COM域名在中国的注册量。

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10个网站,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4个。网站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表明我国中文信息资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网吧=No.2

网民上网地点的最大变化是网吧比例明显上升。目前已有超过1/3(37.2%)的网民表示经常去网吧上网,比2006年12月的32.3%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第二大上网场所。在家上网和在单位上网的比例较稳定,分别在7成(73.8%)和3成(31.2%)。与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偏高,而在家上网的比例还不够高(韩国97%,中国香港93%)。

27%:满意度上升

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总体满意度是60.5%,与2006年年末相比,总体满意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网民对互联网内容丰富性的满意度大幅上升,超过8成(81.1%)的网民表示满意,与2006年年末相比,上升了27个百分点之多。

11.6小时:青少年网民上网以娱乐为主

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小时数平均每周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这一现象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

数字印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功能已经至少拓展到四个方面:信息渠道、沟通、娱乐和生活助手功能。数字时代正向每一个普通网民走来,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信息社会的优势与挑战。

快捷信息 渠道为先

信息渠道功能是互联网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已被中国网民广泛使用。3/4(76.3%)的网民的主要信息渠道是互联网,互联网位居网民信息来源的第一位。在网民的认识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主要的信息渠道,而且还是多数网民首选的信息渠道,很多网民有了思维定势,认定互联网是最新最快的信息渠道。网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成(90.4%)的网民表示,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互联网上寻找;已有3/4(76.3%)的网民承认,重大新闻一般都是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

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是网络发挥信息渠道作用的代表性应用。尽管中国网民的这两种网络应用使用率都非常高,3/4的网民都在网上看新闻和使用搜索引擎,除这两项外,写博客作为一项新兴的信息类工具,在中国迅速扩散开来,已经有近1/5(19.1%)的网民青睐在网上写博客,即博客作者约有3094万人。

沟通为本 中国特色

即时通信在中国异常发达,7成(69.8%)的网民都使用这种网络聊天功能,但是即时通信在美国和韩国的使用率不到50%;在美国和韩国电子邮件使用率已经超过了90%,但在中国只有一半(55.4%)的网民在用。

全民网游 娱乐风行

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应用很普遍。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这三项代表性网络应用使用率都很高,2/3(68.5%)的网民都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玩过网络游戏的网民也已经接近一半(47.0%),其中付费游戏用户平均每月花费金额达到84元。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已有一半(51.1%)的网民认为如果没有互联网,娱乐生活将会非常单调。

生活助理 持续升温

中国仅有15%的网民通过网络找工作,美国已接近一半(46%);网络购物方面,中国只有25.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而在美国,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网民的普遍行为;网上旅行预订,中国网民仅有3.9%的人进行网上旅行预订,而已有超过6成的美国网民充分利用了网络进行网上旅行预订。中国网民在生活助手方面应用互联网程度还不深。

而另一方面,中国网上炒股的比例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美国相当,这可能是因为近期中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较为火爆,很多网民涌去炒股票炒基金的缘故。

(中国网友报)

上一篇:互联网领袖人物 指点江山还看今朝 下一篇:点击2007互联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