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老北京的城隍庙之一

时间:2022-08-18 05:50:04

俗话说:“相逢不如偶遇”。我想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听笔者细细道来:一年前,我与朋友相约小聚,路过金融街时,忽然发现高耸的写字楼中间,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本想下车仔细观看,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得放弃。说来也巧,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描写旧京城隍庙的文章,十分有趣,信手查阅了其中的一座城隍庙,没想到竟然就是我曾看到过的那座宫殿,这不得不说既是重逢又是再一次的偶遇。为此,我想那就来讲讲这座城隍庙的故事吧!

旧京曾有四座著名的城隍庙,一座是西城都城隍庙、一座是北城宛平县城隍庙,还有一座是南城江南城隍庙和县城隍庙(大兴县城隍庙)。其中西城都城隍庙就是我曾看到的那座,它位于复兴门内成方街路北,是四大城隍庙中唯一存世的一座,也是京城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隍神,最早由八蜡中掌管沟渠的水庸神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隍还肩负起守护城池的重任,他不仅守护一方水土的安危,还审阴阳、辨忠奸,冥冥中为百姓们主持公道,因此城隍爷深受人们的爱戴。尽管他神职不大,但却是众神中最“接地气”的一位。要问城隍爷啥时候最风光?那应属明朝了。明太祖朱元璋落魄时曾在土地庙里当过小和尚,黄袍加身后,他对土地庙和城隍庙极为推崇。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城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官级一品,地位仅次于皇帝;封各府的城隍为“威灵公”,官级正二品;封各州城隍为“灵佑侯”,官级三品;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官级四品。城隍爷的品级虽大了不少,但仍与其他神明不同,因为此神不是专人专职,而是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物来充当。这些人物大多都是历代的忠臣良将英雄侠士。像北京的城隍爷就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上海的城隍爷是元末明初的名士秦裕伯,杭州的城隍爷是南宋名臣文天祥,苏州的城隍爷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子春申君,郑州的城隍爷则是刘邦麾下的大将纪信。这些忠烈之士不仅在生前受到万民敬仰,死后也被百姓们视为掌管一方事务的神明。

祭城隍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城隍爷作为“一市之长”,监察着管辖范围内百姓们所做的善恶之举,善则记之,恶则报之。因此祭城隍也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有风俗,其中城隍出巡更是热闹好看。举办这个活动,一是为了祭祀城隍爷;二是希望城隍爷利用出巡机会,查明所辖范围内违法犯罪的事情,及时解除厄运,为地方带来平安幸福。由于各个城市祭拜的时间不同,所以城隍出巡的日子也有所不同。像北京城隍出巡活动,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一,届时百姓们必要到城隍庙里烧香许愿和逛一逛庙会。都城隍庙曾是京城最大的庙会,百姓们以去西城都城隍庙逛庙会和购物为乐。清朝诗人得硕亭就曾写过这样一首竹枝词:“西城五月城隍庙,滥溅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除了购物,都城隍庙的历史及城隍出巡活动,都曾是京城百姓们难以忘记的回忆。

都城隍庙,始建于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最初为金佑圣王灵应庙,后改为元大都城隍庙。天历二年(1330年)元文帝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其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永乐年间重修,称大威灵祠,内供奉城隍爷,后正统、嘉靖、万历年间又多次修缮。清雍正、乾隆两朝也屡发帑金兴修此庙,并改称都城隍庙。此庙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是明清两代享受国家祭祀的重要庙宇。庙坐北朝南,依次分布着寝殿、大威灵祠、十八司、阐威门、顺德门和庙门。正殿为大威灵祠,内供奉城隍爷、判官及夜叉等神明;后面的寝殿供奉城隍夫人;两庑的十八司内供奉着造型各异、面目狰狞的鬼神塑像,看起来异常的阴森恐怖,但这些都是为了向世人宣传善恶不爽的因果报应。仪门内十三省的城隍爷,两两相对,形象鲜活面目如生。除此以外,还有钟鼓楼、井亭、碑亭等,尤其是庙内的元、明、清三代的碑刻件件都是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但光绪初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庙宇全部烧毁,许多石碑被火烧得迸裂,各省的城隍像也“零落殆尽”,部分宫殿化为乌有。虽然后来修复了主要建筑,但昔日繁盛的景象却一去不返了。

让都城隍庙名满京城的除了百姓们对城隍爷的推崇外,还有就是庙会了。明清两朝的都城隍庙庙会非常有名。《燕都游览志》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明朝时都城隍庙开市时间为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由城隍庙往东列肆三里,所售物品从日用品到书画古董再到奇珍异宝,应有尽有,精粗必备,一些外国商人也飘洋过海来此洽谈生意,真可谓 “天下瑰奇壮丽之观毕集于是”。

到了清朝庙会改为五月初一至初十,这期间百货云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尤其是城隍出巡的活动更是吸引了大批百姓前来观看。五月初一是宛平、大兴两县的城隍出巡朝见都城隍爷的日子。上午十点,鞭炮齐鸣,锣鼓开道,肃静回避牌、旌旗、灯、伞、扇、斧、钺、金瓜等全副执事开道,后面是城隍爷的八抬大轿,轿子前后拥满了许愿者所扮的判官、鬼卒、罪人、马童、仆役等。最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不少在手臂上悬灯的人,这些悬灯者一般都是心许大愿者,他们将悬灯的铁钩一头穿入臂中,另一头挂灯,然后将双手伸平随轿前行,所悬灯数为一至三盏不等。而那些身披枷锁穿罪衣罪裙的人,一般都是妙龄少女,因此才留下了“可怜多少如花女,爱作披枷戴锁人”的诗句。还有不少身患重病的人,也一路跟在城隍爷左右为其打扇,希望借此机会消灾去病。除此之外,抖中幡的、踩高跷的、跳秧歌的,跑旱船的、耍狮子的文武香会,也跟随出巡队伍边走边演,锣鼓喧天,围观者络绎不绝。离都城隍庙不远的闹市口大街,曾是通往庙会的必经之处,不少商贩都沿街摆摊卖货,开庙时八方游客云集于此,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所以得名“闹市口”。由于逛庙会的人太多,常常导致交通为之中断,甚至还有不少地痞流氓前来滋事寻衅,因此留下了“闹市口常闹市,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当出巡队伍到达都城隍庙后,先由执帖衙役报门而入,得到同意方可进入正殿礼拜。祭官焚香祷告,诵经祈福,祭拜结束退下休息,直至午夜子时两县城隍启程返回本庙,称之曰回宫。据文献载,城隍出巡的路线来回并不一样,这是为了表示城隍爷已巡查过所辖的管界了。大兴县城隍出巡的路线至今语焉不详,而宛平县城隍出巡的路线却有详细的记录:“(宛平)城隍大轿顺皇城西行,至皇城西北角北行,至麻状元胡同东口(即太平仓东北角,亦即庄王府东北角),路东有小土地庙,即俗传之城隍岳父。于是城隍大轿向庙门秉正打杵,稍致敬礼后,大轿即仍北行,出仓夹道北口西折,走护国寺街,出西口走西四北大街,一直南行,越西四牌楼仍南行,至刑部街西折,出旧刑部西口,稍北折入城隍庙街,至都城隍前打杵……至夜间子时初刻,再齐集人役,秉辞回香。出城隍庙街,走广宁伯街,轿至广宁伯街以时恰子正为主。出广宁伯街东口北折,走锦什坊街,出北口东折,顺阜成门大街东行,行至历代帝王庙前,偃旗息鼓,下轿帘以示下马之意。至西四牌楼北折,仍走护国寺街,惟不再走仓夹道,直出定府大街,南行龙头井,出三转桥至皇城根,再西折回庙。”两县的城隍爷只有经过这一拜,才能回庙重新接受百姓们的香火。五月十一为都城隍的诞辰,太常寺照例要进行祭祀。除了诞辰致祭外,春秋两次的官祭也非常重要,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末代皇帝溥仪还派官员对都城隍进行了祭祀。

城隍出巡这种赛神活动,在清末民初时就已被禁止,自此两县的城隍爷再也没和上司都城隍爷打过照面。但是没有了出巡活动,都城隍爷的日子可艰难了许多,不仅烧香许愿的人少了很多,就连所售的物品档次也直线下降,仅以估衣、扇子、凉席和一些妇女儿童用品为主。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平民国学院对北平庙会的分布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都城隍庙开庙的会期,由原来十日(五月初一至初十)缩短到一日(五月初十一),可见其衰微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消失了,少了人气的寺庙则更显得颓败不堪。曾在都城隍庙附近居住多年的著名北京史地学家常人春先生这样描述这里:“当年山门内是仪门,仪门后是一片空旷且堆满瓦砾的大院,正中是寝祠大殿,大殿上挂着‘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的楹联。”

白驹过隙,一晃就到了1984年,在时光的流转中都城隍庙已过了七百多年。当初恢宏壮丽的景象早已被拥挤杂乱的民居所代替,虽人声嘈杂,但悲凉依旧,曾竖于后殿的石碑被居民当作墙壁砌于屋内,仅存的寝殿也破败不堪,尽管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但厚重的历史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城隍爷也不得不从香火缭绕的神坛,走进了人间烟火之中。1993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将这里改为仓库,它的境遇并没有因此而好转。荒凉,继续它的荒凉;残破,继续它的残破。金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亦如往昔,但飞檐处已经腐朽,靠着砖头和木块勉强支撑,大殿的主体也是岌岌可危,衰草丛生,蛛丝结梁。

然而,古城保护的脚步并未停下。风水轮转,好运来临了,2005年都城隍庙被纳入“人文奥运”保护工程之中,这是继清雍、乾两朝后的第一次大修。在拆除了周围百余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后,路人惊奇地发现此处竟还有这样一座古建。历时两年的修缮,这座占地560平方米,面阔五间、前有抱厦的都城隍庙寝殿又威武地站在了世人的面前。梁枋间的彩画,大红色的宫殿,黄琉璃瓦的屋顶,流光异彩夺人眼目,仿佛一切都是最初的样子,只有看到草地上还静静躺着的石碑残件时,才想起它曾如此不堪。一座宫殿,一处残垣,一幅刻有庙会热闹景象的浮雕,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与昔日的落寞。如今它作为北京金融中心的地标重新屹立在街头巷尾,恢宏雄伟的大殿与周边现代化的写字楼完美地融为一体。这种新老结合的人文景观在北京还有很多,古朴与现代、幽静与动感,就像我们今天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北京,千年不衰,风采依旧。

上一篇:中学音乐创新性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姥爷的小茶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