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教学工作,促进校本教研

时间:2022-08-18 05:14:56

紧抓教学工作,促进校本教研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只有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取得实效。

关键词:教学工作 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有利于调整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师通过认真努力,从校本教研中得到收益呢?

一、紧抓备课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备课活动是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思路、明确上课思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抓好备课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明确备课要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备课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就课论课,断章取义,课标对学科的具体要求、对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与备课息息相关的要点都被忽视,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教一辈子对教材却钻研不透,只能是教书匠却不能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根本原因。结合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了备课模式,具体要求如下:首先,要有课标对学科的理念要求;其次,是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随后是本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接着是课时备课。在课时备课中要有:(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方法;(5)教具使用;(6)课时安排;(7)教学过程。规范了备课模式,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在一学期一学期的潜移默化中,理论水平得到提升,钻研能力得到锻炼。

2.尝试多种备课方式,力求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教师工作的纷繁复杂使教师每天忙忙碌碌,很多时候备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的方式就是抄写教案书。如何让教师真正从备课中受益,使备课能真正去指导课堂教学,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以年级组为单位,将每学期教材平均分配进行备课后,再同伴之间相互交换备课,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交流各自备课心得,修改各自的备课,补充同伴的备课。

(2)在第一学年,每人将自己的备课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备课模式完成;第二学年时,重新执教者在已有备课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

(3)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对于长期依靠抄写教案书进行备课的教师,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具体操作为:先由各教师在不参阅教学用书的条件下,研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步,参考教学用书,对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用红笔进行批改,完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环节,形成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三步,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进行小结和反思。

这些尝试,实现了备课与教课的有机衔接,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紧抓课堂教学,促进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主渠道。但是,面对每天都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往往产生倦怠思想,对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脉式诊课”活动的开展

有些教师在从教7~10年以后,就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但教学水平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状态,没有新的飞跃。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把脉式诊课”活动帮助其解决,具体操作如下:先由“瓶颈”教师上一节课,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听课,每位听课教师着重记载本堂课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提问次数、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就自己记载的方面,针对课堂病根,对症下药,对“瓶颈”教师做以反馈和分析,使教师在不断地调整中成长。

2.“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

对初入教坛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帮助其步入教学正轨。此活动的开展,先由年轻教师在教研组内上课,组内其他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其修正课堂教学。执教者根据组内成员建议形成书面反思后,重新备课,经过调整后再进行教学。一般同一节课最少上3次,修改3次。然后将较成熟的课在全校展示,全体教师参与观课议课。此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校出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师互动的好局面,对优化教师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在短期内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录课”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一盒空白录音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自己随堂录制一节课,然后放给自己听。在听录音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一些口头禅、课堂大量的无效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组织教学的不得当,等等。在自我发现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紧抓常规教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1.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本着“一般教师抓过关,骨干教师上水平,尖子教师出特色”的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业务状况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教学新手拜骨干教师为师,要求师傅要切实起到帮、扶、导、领的作用,多听课指导(一学期不少于10节课),并协助徒弟在期末上一节汇报课。徒弟多向师傅学习,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要有听课记录)。骨干教师拜校内学科带头人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为师。有的教师是双层身份,在校内是师傅,在校外又是徒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高。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针对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的现象,每学期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教学问题积累表》,教导处对《教学问题积累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筛选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为学校本学期的研究专题,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下发给各教研组。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计划,制定出各组的教研活动安排,每次教研活动时要求就研究的专题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讨论要有理有据。每次活动时,由中心发言人做具体阐述,组内其他成员补充。每次活动学校都要录像,并制成光盘,组织各组观看,使教师从中学经验、找差距,通过相互学习来提高本组的教研水平。学期末,组内交流汇总专题内容,再到学校举办讲座。学校根据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评选出优秀教研组。

3.利用课后反思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研活动实际上渗透在我们点点滴滴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写每天的课后反思和每月的月反思。使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点滴的收获心得,并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对一些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及自己大的收获,在每月最后一次的教研活动时,与同事之间探讨、学习、交流。长此以往,大家无论在实践能力还是理论水平上,都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实际上,我们更习惯说“抓教研促教学”。之所以提出“抓教学促教研”,就是想促使教师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只要有心,处处皆教研。通过开展诸多的教学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工作,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在得到提升,教学方法在进行创新,在逐步实现“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化,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迈进了一大步。

上一篇:试论现代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理念 下一篇: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中学创新德育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