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8-18 04:23:44

简析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 要: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自我概念和人格以及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同伴关系;儿童;同伴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74-02

一、概念界定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

美国社会学家哈吐普把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主要指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后者指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的关系。水平关系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技能经验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与的。埃利斯等人(Ellis et al,1981)对436名1~12岁儿童在家里和街道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可见,同伴关系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同伴对彼此智力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文新,1999)。以三种同伴合作学习为例:一是同伴指导,即一个儿童为另一个儿童提供帮助和指导;二是合作学习,即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鼓励和支持,这时的成功依赖于他们的共同努力;三是同伴合作,即在没有教师参与的任务中,所有儿童地位对称平等,同伴之间积极讨论,交流看法,最终在分析彼此想法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结果表明,最后一种情景儿童的智力水平最高。这是因为同伴合作要求儿童必须与和他们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申诉自己的观点并检验自己的观点,最后产生一种比儿童个人想法更好的新办法。这说明同伴关系良好,有助于问题解决和提高儿童的心智水平。

(二)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团体归属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通过同伴交往活动才能得到满足。正是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可以感受并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从中发现真正的朋友和友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产生安全感以及对同伴、对团体乃至对社会的信任。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也有差异,同伴接纳性较低的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这一结论得到多项研究的支持。Bush和Ladd的研究表明,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高的孤独感?;Asher等人的研究则发现,三至六年级不受欢迎儿童(被忽视型和被拒绝型儿童)报告了显著高于受欢迎儿童的孤独感;余国良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有显著的负相关;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之间相互影响。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间的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

(三)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会阻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林崇德(1995)认为,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主要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成长,缺乏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儿童非正常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隔离状态使其成人后的精神发病率和自杀率都高于正常发展的人。早期在同伴团体中的地位、等级以及受同伴欢迎的程度对于儿童成人后的社会、领导才能都有重要影响。这些都说明儿童与同伴团体交往的频率、性质与儿童成熟后的心理顺应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四)对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影响

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詹姆斯在关于成人的自我的论著中,特别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相信,我们具有被我们自己所关注、被我们自己的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库利曾指出,在所有发展水平上,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直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被用以形成自我的基础。沙利文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的好坏与儿童的自我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其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而遭同伴拒绝的儿童却因其行为模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自我认知水平。儿童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了解自我、确认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下转第76页)

上一篇:浅论中美高中教育的异同点 下一篇:对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