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与淋巴瘤抗战的行者

时间:2022-08-18 03:25:36

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它就像人体内的“武警部队”,抵御外界异物的侵袭。但淋巴细胞一旦发生恶变就会形成淋巴瘤,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受破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无疑是淋巴瘤的“天敌”,如果说,淋巴瘤“背叛”了身体的免疫系统,朱军则是消灭这些“叛军”的权威将领。

1998年,朱军在北大肿瘤医院确立了淋巴肿瘤的临床方向后,一直在该岗位上潜心研究。如今,由他带领的淋巴瘤科已经成为国内最早以及最有影响力的科室,在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更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给予患者尊重

“根据目前的现状,淋巴瘤已经初步治愈,至于是否完全治愈,还需要1~3年观察。是否会复发,往往常见于停止治疗的第一年。”这是周三上午在朱军的门诊,记者见到他与患者温情对话的一幕。

朱军给患者分析,下一步有两种治疗方案:一是选择继续接受药物治疗;二是停药观察,每3个月检查一次。“停药观察也不用害怕,发现任何症状,只要及时过来治疗,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朱军特别向患者强调。

这是一名来复查的患者,一直接受朱军的门诊随访,整体情况恢复得不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经他详细分析后,该患者决定先接受停药观察治疗,安心地回家了。

初见朱军,他面容慈善,声音祥和,给人以亲切感。虽是淋巴瘤领域的顶级大专家,与患者相处,却没有一点架子,一言一行,都透着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时而循循善诱,时而妙语连珠,风趣的语句让人心生安宁。

朱军在门诊时,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在确保对患者有效的情况下,总会给患者选择的权利。有一位从江苏过来的12岁小女孩,在当地医院被诊为淋巴瘤,并做了一次化疗,父母不放心,又带她来京求医。女孩的妈妈表示想要女儿接着做化疗,朱军看了小女孩的病历以及身上肿块的情况后,又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的意愿,小女孩一直低头不语,脸上却露出了抗拒的神色。

“不做了,回去上学吧,在家观察,定期做检查。”朱军突然一改温和的语气,坚定地对女孩的妈妈说。“首先,她的病因尚不明确,应再做仔细的观察,其次,她的状态不稳定,不适合即刻做治疗。做父母的不要老盯着孩子身上的毛病,会给孩子造成焦虑。”最后朱军又叮嘱了一番,并安抚小女孩,让她保持好心情去面对生活。

“朱医生很贴心,处处都为我们着想,虽然他是医生,但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他总会询问我们的意见,并凭着他的专业引导,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方案。跟他相处,会觉得我们是对等的关系,像朋友。”在与其中一位患者的交谈中,问及对朱军的评价时,对方这样回答记者。

“无名”患者的感恩

门诊开始不久,进来一位女患者,她刚进门就乐呵呵地向朱军打招呼:“朱医生,你还记得我吗?上次我来看病时,你对我态度特别好,我心里也特别感激你。”朱军翻了翻病历,说自己对她有印象,但从登记本里却找不到她的名字。“因为上次我没挂号,你免费帮我看了病。还有一个农村来的,你也给免费看的,当时我特别感动。”女患者一言道出了原因,也让在场的人对朱军平添几分敬意。

从他们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患者今年67岁,去年5月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腹腔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多方打听到朱军是该领域的权威,慕名前来求诊,当时朱军并没给她安排立即治疗,只是让她定时检查,“如果当初判定你得的是恶性肿瘤,我会想尽办法,说服你接受适当的治疗,但当时从你的状态来看,我还不能判定淋巴结的性质,其有可能是良性的,所以让你回家观察。”朱军向患者解释当初的会诊决定。而事实表明,朱军的判断是对的,患者这次的检查报告显示,她体内的肿块已经明显变小,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为了让患者安心,他还把检查报告里的项目逐项分析给她听,甚至具体到每个指数的变化。末了,了解到患者的女儿颈部也出现了肿块,朱军耐心地解答对方的疑问,并对其女儿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调节提出了建议。“回家观察吧,观察就是最好的办法。”朱军对患者说。

“上次谢了您,这次还想再谢谢您。”临走时,患者多次向朱军表达感激之情。

在朱军的病人当中,像这样没有挂号就看诊的“无名”患者还有不少,面对感恩,朱军很淡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那就是看病,“看病是不分人的,只要病人来了,我就得想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朱军说。

“以病人为中心”,简短的六个字,能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而能把它一直贯彻始终的就更不易了,朱军做到了。门诊时,若遇到上了年纪的患者,朱军诊断完后,会亲自为他们开门,嘘寒问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没有挂上号的患者,朱军门诊结束后,都会免费给他们看诊,耐心地解答他们的提问,甚至他还会走到诊室的走廊上,确认是否还有等候的患者……半天的门诊,足以让记者铭刻永久。

“观察”或许是最佳选择

门诊时,朱军多次向病人提及“观察”。据了解,因为“观察”,朱军还让一位高中生免于“挨冤枉刀”。

采访当天,恰逢一位高中生患者过来复诊,他今年上高三,去年年初被诊断为“淋巴瘤”,切除了颈部肿块后转来北大肿瘤医院做化疗,就在即将进行化疗的当天早上,却被朱军叫停了。朱军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状态,判定他只是炎症,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很低。经过科室讨论,否定了报告的诊断,让男孩停药观察。

“有时,病理报告不是判定有无肿瘤的唯一标准,还要结合患者的自身状态与医生临床经验。”朱军告诉记者,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患者的身体并没变化,说明当时的判断没有错。

“现在没有借口不好好准备高考了。”朱军拍拍男孩的肩膀开玩笑说,男孩也跟着笑了起来。患者的父母对朱军感激道:“您救了我们一家子。”因为当时一旦做起化疗,不但花费大笔冤枉钱,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还会影响男孩的学业。

据朱军介绍,像这样被“冤枉”的例子每年都会有。因为淋巴瘤病因复杂,诊断难度非常大,需要医生有着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而言,淋巴瘤采取全身化疗与局部放疗相结合的方式。准确的诊断,加上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有希望抑制病情发展甚至达到治愈。“但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淋巴癌,或特定病人身上,其疗效是有很大差异的。”朱军介绍说,因此要有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时对没有明确治疗指征的淋巴瘤,可以不急于治疗,采取观察和等待的措施,即刻采取治疗手段未必是最好的方式。”朱军认为,观察和等待可能让病人少受苦,获得一个最好的状态。这也是在治疗方式上,淋巴瘤有别于其他肿瘤的地方。

而具体到哪些病人需要观察,需要凭借医生的临床经验去判定,同时要看患者的心态,“有的病人疑心重,精神紧张,过度关注淋巴结以致异常焦虑,这种病人就不太适合采用观察,可能只有用点药他才会安心。”因此,“观察期”的治疗方案,需要与病人沟通。“在观察等待期间,患者要注意2~3月复查一次,医生依据具体情况,确定何时开始治疗。” 朱军说。

一心为患者科普

在门诊时,朱军会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发热等现象。据了解,这是淋巴瘤的部分临床表现症状。淋巴瘤的发病部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肿瘤相比,诊断较为困难,病理诊断是其标准。但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患者的症状,朱军在门诊可以作出初步的推断。

当天有一位从广西南宁赶来的患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全身多发淋巴肿大,打了15天点滴也没有效果,取了病理来北大肿瘤医院会诊。朱军询问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作息情况,并对肿块作了检查后,他告诉患者:“我推测你应该是炎症,由于工作、生活不太规律造成的。我们之后还会对病理作明确的诊断,然后给你答复。”朱军还用中医的理论向患者解释,体内如果阴阳、脾胃不和,身体都会作出相对的反应,但并不是淋巴瘤。

为了让患者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淋巴瘤,减少“误会”或病情迁延,朱军在门诊时,通常会给患者科普相关知识。例如教患者区分良性淋巴结与恶性淋巴结,“良性淋巴结肿大一般由一些炎症所引起,其肿块直径在1.5~2厘米之间,质地中等,像鼻尖一样的硬度,可以活动。这样的淋巴结肿大不需要太担心,只需要等到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炎症消除就会消肿。恶性的淋巴结肿大是进行性和无痛性的,肿块发展迅速且初期没有痛感,多数患者伴有皮痒、发热、多汗等症状,这种情况,应该立刻去相关医院就医,以免延误时间。”朱军希望自己尽量多普及一些相关知识,能够让患者少受一些痛苦。

因为淋巴瘤的复杂性,朱军经常会通过电视、平面媒体或项目活动的宣传,推广淋巴瘤的知识及防治。

不仅如此,北大肿瘤医院还办了一个“关爱家园”的淋巴瘤项目活动。朱军告诉记者,此活动旨在给病房里的新、老病人和家属做淋巴瘤知识宣教,给病人发一些材料,1~2个月定期给患者讲课。为了惠及更多患者,朱军还把本院与周边医院的病人组织起来,和相关专家一道,策划一些病人感兴趣的讲座题目,如“化疗过程中吃什么”、“什么是淋巴结”等主题活动。活动自2010年年底启动以来,从最初只有7、8家医院参加,逐渐扩展到目前全国已有50家医院加入,受到了患者和医院的一致欢迎。

“通过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患者分忧解难,这是医生的职责。”朱军十分谦逊,因为他内心装满了患者,一心只看到患者的需求,甘心付出,不求回报。

朱 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专业委员会执委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在总医院(301医院)血液科从事血液病临床诊治和骨髓移植工作。1994~1997年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哈达萨医学中心骨髓移植科工作。1998年起就职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专门从事淋巴瘤诊断与治疗。

专长:恶性淋巴瘤规范化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特需)。

上一篇:苏向前:胃肠肿瘤患者的知音 下一篇:杨跃:仁心仁术谱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