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试题刍议

时间:2022-08-18 02:59:23

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试题刍议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科技迅猛发展,这样的时代需要富有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有人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文的载体是文章,文章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力争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悟需要表达的空间。

一线的教师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于是在众多的试题中,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出现也正反映了多元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向标准答案“亲密接触”。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开放性试题是否就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呢?答案是否定的。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更深入。

一、开放性试题是思维领域的开放,是学生个体意识的表现舞台

例如200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读“磨脑子”的书》一文后的第20题: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的空格处还可以填入那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又如2004年徐州市中考试题,《拒绝句号》一文后的第19题: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再如2004年南通市中考试题中的《坦然看生活》,命题人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文中钓鱼人、纺织女工、扫地的老伯对生活的坦然态度都源于他们美的胸襟。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举出一个由于有了美的胸襟而活得坦然的例子。

这些试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即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个体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个性差异的表现。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心理、生活阅历,对文本的认识等,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它们尊重学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自我表述过程。学生的潜在智能就会在这些试题所提供的广阔空间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通过对文本的体验,结合生活实际反思,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情动而后思发”,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所看到的答案就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思维火花撞击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表达自己,表达思想,表达生活。

二、开放性试题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

开放性试题给孩子们提供了说话的空间,却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体的思想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试题所指引的方向。天马行空的答案中,有些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学生拿到开放性试题,不怕拿不到分数。因为他们从标准性试题中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对他们来说,开放性试题似乎意味着随意“涂抹”几句就是自我思想的体现。因此,开放性试题到底要考什么,怎样评判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如何评价学生在开放性试题上所表现出的能力的高低,这又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开放性试题紧紧抓住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它引导学生对文本挖掘和体验后,结合自身或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因此,解答开放性试题应从文本出发,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等,来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例如:2004年南通市中考试题,让学生从阅读过的作品中,举出一个由于有了美的胸襟而活得坦然的例子。这道试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仔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该题的要求和难度很大。首先对“美的胸襟”该如何理解?对“活得坦然”又该如何理解?这需要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在意义,才能列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发现,这道试题对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测试,对在平时的阅读中领会作品的内涵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答题,相反,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既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又对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再从生活回归文本的思维过程进行考查,最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开放性试题是情感体验的真实回归,除了要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要求学生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例如:200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读“磨脑子”的书》一文中的第20题: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的空格处还可以填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这道试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认为“应该适当拒绝”的东西。这本身已经给了学生方向性的指导,情感上不倾向于某种思想或行为,实际上就是要学生表达自己对怎样的行为是不赞同的、不支持的。另外,语言的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较为简洁和随意,而书面的文字则是对思维火花撞击后的情感和认识的缜密反映。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尊重个人的思想,同时要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文字的组织能力从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综上所述,开放性试题的出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要针对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突破群体培养的模式,倡导自主阅读,发展个性。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使关注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同时,我们更要准确地把握开放性试题的引导方向,深刻认识开放性试题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开放性试题不等同于随意表达,不能简单等同于自我思维的任意发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体意识进行引导。当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随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精美的细节,并进行联想和想象,用文中的技巧当堂作文或说话,以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既要还自给学生,又要注意准确地引导,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下一篇:在“动态生成”中激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