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述评

时间:2022-08-17 09:31:11

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述评

[摘要]从1972年霍姆斯推出其《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以来的三十余年间,翻译研究学派的学术队伍逐渐稳定和壮大,其学术著作和理论学说更是层出不穷,一直主宰、引导着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同时也对当前中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持续的影响。潘文国曾对翻译研究学派作了较为系统、全面且有独到见解的研究;廖七一编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也对翻译研究学派作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描述。

[关键词]翻译研究;研究范式;中国翻译

一、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

1、在研究取向上从源语走向译本。此研究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译语及其文化系统取代译语成为翻译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是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从源语走向译本的预设和前奏;其次,译本脱离源语文本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考察对象,是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从源于走向译本的具体表现;再者,作为一种逻辑延伸,翻译研究学派在研究取向上从源语走向译本实现了三个跨越:从表层来看,这是一种从语言到文本的跨越;从深层上来看,这又是一种从翻译过程到翻译产品的跨越。

2、在研究对象上从形式走向功能。这是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从源语走向译本的直接结果。这里所谓“形式”指的主要是语言形式,所谓“功能”指的主要是文本的功能。翻译研究学派实现了从语言到文本、从翻译过程到翻译产品的跨越,其着眼点不再是作为形式的语言内部各个层面,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本,尤其是关注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学系统乃至译语文化系统中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注重译本功能的考察。

3、在研究性质上从规范走向描写。这个取向称得上是翻译研究学派整个研究范式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特征。以语言学派作为参照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揭示其描写性质:从对翻译概念的界定上来看,翻译研究学派与语言学派相比,表现出来一种宽容的描写性;从对翻译产品的评价上来看,翻译研究学派往往秉持一种客观描写的态度,这也与语言学派的范式形成一种对照;从最终的理论目标上来看,与规范性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不同,翻译研究学派强调其理论研究的描写性。

二、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翻译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翻译描写研究似乎更有其必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翻译研究大多只是技巧的分析,经验有余,系统性与理论性则不足。因此,王宁认为,中国没有可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对话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的只是翻译批评和翻译技巧的评论。翻译学要上升为科学,就必须避免纯语言层面的对误评判,而要挖掘出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

当然,这种情况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但与国际翻译研究相比,我们的翻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张南峰指出:“中国的翻译研究,往往只是进行文本比较,以原文为根据来评价译文;再加上忽视或回避意识形态以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缺乏历史眼光,充分暴露了没有纯理论指导的应用研究的局限性。”即使比较文本,通常也只是集中于个别的文本和孤立的现象,很少集中研究一个完整的时期、一系列文本或历史上不同地点不同译者的多种译作上面。进行文本比较和批评就要着眼于文学翻译作品本身,关注其语言组织形式和语篇结构,做出定量分析和微观考察。中国的翻译研究必须朝着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努力。

鉴于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的翻译研究应该积极借鉴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强烈的学科意识、宽宏的理论视野及其对旧有翻译观和研究范式的革新精神。首先,强烈的学科意识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最重要的理论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使翻译研究学派一直致力于翻译学的学科建构工程,尤其是初步勾勒了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翻译学在当代学术界独立的学科地位。其次,宽宏的理论视野也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特色之一,这直接包含在该学派的研究范式之中,而长期停留在语言和文学层面的中国翻译研究恰恰缺少这种宽宏的理论视野,尽管目前已有少数学者开始尝试着从政治、文化、哲学、意识形态等角度来探索翻译问题。再者,对旧有翻译观和研究范式的革新精神是促使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取得卓越理论成就的根本因素之一,而这种革新精神也是中国翻译研究应该从中积极吸纳和借鉴的合理内核。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要理性的认识到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从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其有所规避。

三、结语

翻译研究学派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是卓著和突出的,同时它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不容回避的。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翻译研究学派正在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主宰和引导整个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中国翻译研究应该积极地借鉴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长处和优点,而理性的规避它在翻译学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翻译研究研究自身的实践经验、理论资源和学术传统,构建起具有中国学术风格的翻译学理论体系,早日形成可以与西方翻译学界进行对话的中国翻译理论流派,从而共同促进翻译学研究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潇(1987-),女,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试论幼专学生综合材料手工创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研究对于写作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