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跳步”是何因

时间:2022-08-17 09:07:46

有些小儿在快步走路时状如跳跃,被形象地称之为“跳步”。这种姿态很不美观,给小孩心理增加负担。您可知道,导致小儿“跳步”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这要从臀大肌说起。

臀大肌是臀部最浅层的一块大肌肉,略呈四边形。由于它大而肥厚,其上部相当于臀部外上1/4处,无重要的血管、神经,被医生视为理想的注射部位,常被药水和针头“光顾”而挨痛。俗话说:物极必反,小儿的臀大肌反复多次遭受肌肉注射,就会发生――

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

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多因在1~10)岁时,反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多次单用或联合应用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所致。据资料统计,有的儿童在两年内注射280次,有的甚至在3年内注射过800次。反复多次的臀大肌内注射,由于药物的刺激和针头穿刺的损伤,加之小儿组织代谢旺盛,对异物刺激反应强烈,引起臀大肌上部肌肉发生化学性、创伤性肌纤维质炎、继发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坚韧的纤维瘢痕挛缩束带。这些束带约束了臀大肌的活动,使之出现臀大肌萎缩和功能受损的现象,出现――

凹陷、蛙曲、跳步

注射性臀达肌挛缩症的小儿在下蹲时,臀部外上1/4处(注射部位)可见一个皮肤凹陷。顺凹陷处向上可摸到一条硬韧的纤维化束带,束带宽2~3厘米。当患儿站立时,双下肢轻度外旋,不能完全并拢。下蹲时双侧大腿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分开,如同青蛙屈曲时的后肢。称为“蛙曲”。由于髋关节屈曲时受纤维束带限制,患儿快步走路时如跳跃状前进,出现特殊的“跳步。这些小儿作双侧髋关节x线拍片和臀大肌肌电检查均正常,可与其他疾病鉴别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而治疗感染性疾病又只得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只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还是――

预防有方

首先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退烧药、万能药应用。能不用抗生素时尽量不用,能口服的尽量不作肌肉注射,能用一种抗生素治病的决不联合运用两种甚至三种抗生素。

对必须肌注抗生素的小儿,注射针头要锐利、通畅、无倒钩、无弯曲和裂痕,以尽量减少肌肉损伤。注射用药物要做到边溶解、边注射,不可放置太久而影响吸收。稀释抗生素要用安瓶装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不宜采用大瓶装的生理盐水,以免针头反复刺入,使瓶塞碎屑随注射液带入臀大肌肉,造成异物刺激。注射青霉素时用苯甲醇稀释,虽可‘减少疼痛,但长期应用,可出现药物吸收不良、肌肉小范围变性坏死,进而发生纤维化和束带形成,故要避免使用。

另外,对长期肌肉注射的小儿,注射部位要经常变换,如两侧臀大肌、两侧三角肌等。避免在斑痕、硬结、炎症或有旧针眼处进针。推药速度要缓慢,注药后可轻轻按摩局部,促进药物扩散与吸收。有硬结者要早期采用热敷、理疗等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硬结消散。

如何治疗

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用药物治疗无效,只有采用手术治疗一才能解除患儿痛苦,

术后双下肢于伸直位牵引固定40天,拆线后即开始练习下蹲活动,并辅以理疗和体育疗法。

上一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九问 下一篇:警惕儿童得溃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