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数调查者表示有幸福感

时间:2022-08-17 08:49:04

“你幸福吗?”

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的中国,探求国民幸福状态,是本次调查的初衷。而当面对“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吗?”这一问题时,57.32%的被调查者感觉“幸福”。其中,“经常觉得幸福”的人数占到21.17%。

36.06%的人“偶尔会觉得幸福”。长春的李女士说,她在一家企业工作,生活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每天都过得很舒坦。只是像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房价上升过快、物价不稳这些因素让她觉得未来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影响。

还有17.8%的人感觉自己“不幸福”。温州的段先生感觉生活成本太高,“日子很累”。苏州的徐先生是一名大学生,感觉找工作的压力很大,很难幸福。

面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问题,70.86%的人认为生活成本是最主要因素。在武汉做销售的王先生为了保持高收入和同行们进行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好在努力工作带来的经济收入让他“日子过得很体面”。

其他因素分别是工作前景(65.93%)、情感体验(59.04%)、环境状况(57.14%)、子女成长(44.18%)以及国家发展(32.81%),其他因寨占8.15%。

调查中,选择“国家的发展”这一因素的被调查者占到32.81%。有意思的是,虽然在调查中它排在第6位,但在接受电话采访的受调查者中,几乎都表示国家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是自己生活幸福的基础。

深圳的康先生对未来的生活很乐观。因为“国家目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十分好,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北京一位高校教师也有同感。他说:“在战火纷飞的国家,民众生命都面临威胁,幸福又从何谈起?”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鲍女士也肯定国家的发展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她认为国家所实行的医疗保障体系虽然还有待完善,但给自己减轻了很大的生活压力。

同时,也有一些被调查者认为“国家确实有很多增强公民幸福感的政策,但自己又好像感觉不到”。在深圳工作的段先生则认为追求幸福主要还靠自己的努力。也有被调查者建议:国家在相关利民政策的宣传上应该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政策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夏建中教授说:“目前,我国民众的客观生存条件直接影响幸福感,幸福感的物质因素较重。而西方民众的幸福感更多放在精神层面,比如对社会的奉献、人道主义追求等等,这应该值得中国人借鉴。”

对于在物质压力较大情况下个人如何增强幸福感?全国首家心理学校创办者、心理咨询专家曲伟杰还给出以下建议:

一、以信念产生幸福感。如果一个人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状态。但是他能满足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需求。也能产生幸福感。比如一位母亲。她自己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但她对自己的子女充满希望,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送子女上学,直到成才。这位母亲在物质上始终贫乏,但由于她在实践自己的信念,所以她感觉很幸福。

二、时常调整个人幸福期待。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适当调低幸福期待,在生活状况改善的情况下再适当提升幸福期待。说到底。个人幸福期待要尽量与个人客观生活状况相吻合。

夏建别强调:其实政府应成为增强公众幸福感的主导力量,“人民幸福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也大有作为。”他建议。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量减少民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百姓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他说,公共管理的缺失会挤占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恶化生活环境,这必然降低幸福感。

上一篇:2G、3G还是4G? 下一篇:年龄已成新的就业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