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的用法

时间:2022-08-17 07:19:45

在汉语言的发展中,虚词的变化非常大。《2011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考试大纲》上明确提出要求:重点了解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的主要用法,而“以”作为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它主要用作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很活跃,且意义和用法无太大的变化。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以”的使用情况,对我们由易到难、触类旁通地学习古代汉语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 用作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以刀劈狼首。(《狼》)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以天下之所顺。(《孟子》)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可以为师矣。(《论语》)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也可以省略。

例:夜以继日。(成语)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以虫草为林,以鸟蚁为兽。(《幼时记趣》)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4.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以致。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5. 表示依据,译为:从、根据。

例: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二、 用作连词

1.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升序》)

2.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表示顺接时,相当于“而”。

例: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船载以入。(《黔之驴》)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以啮人。(《捕蛇者说》)

6. 表结果,作“以至”解。

例: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

三、 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四、 通假。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 动词。认为,以为

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 复音虚词

1. “以是”“是以”。可译为: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2. 以为。可译为:认为,把……作为(当做或制成)

例: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3. 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动心忍性。(《孟子》)

在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中,虚词、介词的用法都有很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仍保留着一些原来的用法。学生在学习中常混淆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将此总结归纳,以比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也就能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上一篇:向教材中的“名师”学教语文 下一篇:在朗读中再现形象,在形象中品味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