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逼酒之风不可长

时间:2022-08-17 06:54:59

传说中的杜康酿酒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酒能丰富生活,烘托气氛,增添乐趣。自古以来,诗人对酒当歌,浮想联翩,吟出华美的诗篇;英雄饮酒壮行,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平常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正所谓“无酒不成席”。然而,近年来,不知从何时起,酒桌上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受劝酒、逼酒乃至酗酒的影响,醇香、甘甜的美酒变得苦涩难咽,成了人际交往的剂。喝酒已超出其本意,渐渐演变成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尺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抛弃劝酒、逼酒陋习,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饮酒习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产酒、饮酒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酒民近两亿人,加上一般饮酒者,饮酒人数超过5亿。2005年,我国饮料酒总产量为800余万吨,啤酒产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有人算过,全国每年喝的酒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

人逢喜事精神爽,节到人间酒飘香。千百年来,酒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剂、兴奋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提职、迁居等,都少不了摆酒设宴,以示庆贺。饮酒是一件欢快的事,也是一件平常的事。然而,近年来酒桌上劝酒、逼酒现象实在令人堪忧。

扫描:劝酒、逼酒现象

公务逼酒败坏风气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敬酒时,人们往往都想让对方多喝点,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喝得少或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没有面子。2006年12月,一个外商带着项目准备在中部某市投资,市政府极为重视,盛情款待。第一天,面对热情的主人频频举杯,外商勉强能应付;第二天,官员继续轮番劝酒,外商无法招架,烂醉如泥;第三天,当主人再次劝酒时,外商找借口中途离席,逃之夭夭,投资项目“泡汤”了。不少外商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能喝酒,为什么非要喝呢?还要把我们喝趴下,这样的地方不宜去投资。”

近年来,在公务接待中,劝酒、逼酒现象相当普遍,不但喝坏了身体,有的甚至还喝出人命来。河北盐山县审计局派员到县电力局进行例行审计,电力局每天设宴款待。其间,审计局一干部因被连连劝酒,喝得过多而猝死。江苏高淳县某中学一会计周末被单位招去,陪来检查工作的县劳保部门领导喝酒而猝死,单位准备为其申报“公伤”,引起了众多争议。公务接待的主客都不得轻松,宴请方得想着尽地主之谊,被请方也要考虑对方的心情。于是,双方寒喧客套,你来我往。酒桌上礼数不少,一张笑脸,几套俗话,点头哈腰,谦恭礼让。喝着纯净的酒,说着掺水的话,不胜其烦,让人不堪重负。

酒桌上劝酒方法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有讲笑话劝酒的,有以诚意劝酒的,这不过还仅限于劝,最多是逼酒。而命酒就不同了。一定级别的领导不是劝酒,而是以权命酒。某市一位副处级领导干部,平时滴酒不沾。有一次,他参加一个高级别的酒会,主角是市纪委书记,副厅级。一向很谨慎的他偏偏因急事迟到了,一进屋刚站定,纪委书记就拿起了酒壶,说某某来晚了先罚酒六杯。这位领导受宠若惊,不等不靠,“刺溜”、“刺溜”……一连干了六杯,不一会儿,就倒在了地上。没办法,领导说了不能不喝。

在酒桌上还有的以各种“段子”、“顺口溜”要挟,以达到劝酒、逼酒目的,不免乐极生悲,追悔莫及。仔细品位这些“段子”、“顺口溜”,不难看出其中的消极成分。常常是“段”不在长,染“黄”则香;话不在多,着“色”则灵。不少“段子”既无文化底蕴,又下流不堪,俗不可耐,口无遮拦,只会播谬种,坏风气,丑形象,损文明。这样喝酒,失去了原本意图和情调。那种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疯,借几分醉意又胆大离奇的人,还是远离酒场的好。宁夏某市有一个人,好酒好友,以能喝善劝闻名全市。他把生鹅蛋壳头处敲一个小洞,倒出蛋黄蛋清,用水冲净,一有酒宴便用其装酒。他自己先喝一壳,然后倒一壳双手端给你,只要你一接过来便放不下了,蛋壳没法放。老端着也不是个办法,只得喝下。此举非常有创意,很少有人不为其所动。真遇到个别人硬是不喝的时候,他先叫其子过来手捧美酒双膝下跪,再不行便自己“扑通”一声跪在你面前,不喝干不起来,无人能敌,屡试皆灵。他本人也能喝,朋友们都以为其能、实在,乐意与其交往,后来遂成一方人物,名噪一时。可惜的是,一天深夜,他大醉后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宴请”已经成为官场的风气,特别是接待上级官员,“宴请”已经成了必须履行的程序和规则。一些乡镇官员一方面对整日吃喝、招待等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应接不暇。现实生活中,接待确实让一些人得到了“高额”回报。皖南某县一位官员说:“来了检查工作的,你接待不好,就被认为是政治上不成熟,检查、考核可能通不过。比如,某项工作是‘一票否决’,这一项如果通不过,其他的工作干得再好也没用,没了成绩当然要影响到自己的提拔。现在的检查工作就是比接待,谁接待好,谁的工作就能打高分。再比如去上面要个项目,你不招待不行;很多部门要协调,不喝也不行。喝得好,项目就好,得到的钱就多。”

民间饮酒酿出祸端在民间,劝酒、逼酒现象更为严重。醉酒者呕吐不止,跌倒昏睡,丑态百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其中死亡事故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2004年,演员牛振华醉酒驾车发生车祸死亡,出事前与某剧组几个人吃饭,席间几度被劝酒。许多媒体指出:这些劝酒人至今未站出来公开道歉。

北京市丰台区饮食协会秘书长贺培云认为,不文明的喝酒行为在小饭店尤为突出:几个人要上几瓶酒,互劝互喝,越喝越多,酒劲上来便寻衅滋事,有的找碴儿挑毛病不给钱;有的硬要服务员陪酒;有的耍酒疯,把店给砸了。特别是在夏天街头的大排档上,常见光着膀子、叫喊划拳喝酒的人,折腾到半夜三更,严重影响街坊邻居休息和城市形象。

湖北某市杨先生今年51岁。30年前,他从财政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县银行计划股工作。凭着出色的能力和干劲,不久,他当上了计划股长、信贷股长。这期间,他经常被企业领导请去喝酒,想推也推不掉。后来,他当上了办公室主任,整日迎来送往,陪酒的机会更多。之后,他在副行长、行长的位置上坐了8年,吃喝更是推不掉。虽然有医院开出的胆结石诊断作挡箭牌,可以少喝一点,但仍然得喝。2001年3月,老杨被调到上级银行当核销科长,失去了权力,开始借酒浇愁。2003年,他记忆力明显减退,因弄丢了重要票据,下岗回家。从慢性酒精中毒发展到老年性痴呆,他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2007年1月18日,老杨因智力下降、行为反常、生活不能自理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他的病历上是这样写的:“患者因应酬较多,经常在外饮酒,每次约一斤左右。后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忘记自己在哪,东西找不到,智力下降,有时糊涂,到处乱跑。”老杨妻子被告知,杨先生的治疗效果非常差,不可能恢复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了。

作家叶延滨指出,对不善饮的人,劝酒之举几乎是公开的,他把欢乐变成痛苦――喝酒是欢乐的,被灌醉就成为痛苦;享受变成牺牲――为了他人的面子而牺牲了自己的胃口;接收变成付出――本是接受美食却变为向外呕吐。

中国人民301医院柯清林教授说:“劝酒、逼酒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肝硬化、心脏病等均与酗酒有关,劝酒、逼酒是用‘友好’的名义毫不留情地摧残他人的身体。”

很多人在酒喝多了以后,有抠喉咙催吐习惯,觉得这样会舒服一些,甚至有的人催吐是为了继续喝酒。中日友好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马安林指出:酒后催吐,会使腹腔内压力增高,食物逆流,引起十二指肠里的酒精或其他东西进入胰管和胆管,致使胰岛细胞和胰腺细胞的破坏,从而导致胰腺炎。人在患急性胰腺炎后,腹部会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肥胖人群和一些胰腺、胃、肝脏等有慢性炎症的人如果喝酒过量,更容易引发胰腺炎。专家提醒,在空腹时、临睡前或情绪十分激动时是不宜饮酒的。有些人喜欢喝酒聊天时大量吸烟,烟中的尼古丁可以降低血中酒精浓度,吸烟者对酒精的耐受性较大,往往酒量就大一些,最终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大一些。

饮酒身亡对簿公堂2005年12月8日晚,家住沈阳市大东区的老克,突然接到朋友老曾的电话,约自己出来聚聚,而就在当天中午,两人还在一起喝过酒,白酒、啤酒都喝了不少。刚才吃晚饭时,老克又喝了点酒,头正晕着呢。于是,老克在电话里推托说:中午喝的酒还没醒呢!老曾只好作罢。

此时,老曾正和妻子请几个朋友吃饭,这些朋友也都认识老克,席间又聊到了老克。朋友们纷纷怂恿老曾,一定把老克叫来活跃活跃气氛。老曾也觉得,这几年老克没少帮他,给他介绍了好多工程活儿,够哥们儿,朋友聚会他应该来,就一遍遍给老克打电话。老克一共接了七八个邀请电话,终于招架不住起身赴宴。新老朋友见面,酒桌气氛甚是热烈。虽然老克刚进来时身体就有点晃,大家也都注意到了;但这并没影响老克发挥,他又一次喝高了。与他一起喝高的,还有老曾夫妇。吃完饭,老曾忙着结帐,而老曾妻子和老克相互搀扶着下楼。

因醉酒后走路不稳,老克一脚踩空从楼梯上滚了下来,100公斤的身躯重重地砸在一楼地砖上,当即晕了过去。众人赶忙把他扶到椅子上,老曾夫妇当时都吓蒙了,也没想起来拨打120急救电话。后来由饭店派车送老克到医院抢救,颅脑损伤的老克三天后死亡。

一顿朋友的酒席,竟成了老克最后的晚餐。老克家人在悲痛之余,将矛头指向了三番五次打电话约老克吃饭的老曾。老克的儿子小克认为:老曾明明知道父亲当天已经醉酒在家,还屡次打电话让父亲赴约,他对父亲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在酒桌上能及时劝阻父亲喝酒,父亲就可能不会因醉酒发生意外;如果在父亲醉酒下楼时,他能找人尽到保护义务,父亲就不会滚楼梯摔伤。既然是他把父亲叫出来的,他就应该对父亲的死负一定责任。对于小克的指责,老曾夫妇感到很委屈:我们和老克是多年的朋友,他发生意外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悲剧发生后,我们在送他去医院时,还垫付了5000元的医药费,应该说尽到了朋友义务。老克自己喝酒过量摔倒致死,这只是意外事件。他是自主自愿饮酒,我们无权阻止,酒桌上我们也没有不当或恶意劝酒行为,所以我们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小克还是选择把父亲的生前好友告上法庭。一审法院认为:老克应老曾夫妇邀请就餐本是娱乐之事,老曾夫妇对老克死亡并无过错。但老克是应老曾夫妇的邀请到酒店喝酒,是为他们增强就餐气氛,故老曾夫妇应对死者家属给予40%的经济补偿。法院判决老曾夫妇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等计7万余元。

对此,老曾夫妇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市法院认为:本案中,老克系醉酒后自酒店的楼梯摔下致死。饮酒过量是饮酒者的身体对酒精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而饮酒是否适量只有饮酒者本人最为清楚,也只有饮酒者本人才能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对老克的死亡其自身应负主要责任。鉴于老曾夫妇明知老克于当日中午已喝过酒,仍力邀其赴宴,且在认为他已饮酒过量的情况下未加以有效的制止;在老克醉酒下楼梯时,未实施有效的防范与保护措施;在老克摔伤后,未立即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故老曾夫妇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以承担20%责任为宜。市法院改判老曾夫妇赔偿3万元。

近年来,劝酒、逼酒引发的纠纷日增,促使法院开始对其进行裁定。2006年2月6日,浙江义乌人罗晓明到同事家拜年。吃饭时由于同事不断劝酒,罗晓明喝酒严重超量,酒精中毒后死亡,其父母把8名劝酒者告上法庭。这起备受社会关注的“义乌劝酒案”于2006年9月1日判决,8名被告共同赔偿原告3万元。

2006年12月,广东大埔县赖某因饮酒过量死亡。县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公民由于过错(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认为郑某、张某在饮酒过程中,与死者赖某互相敬酒,造成赖某因喝酒而死,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据此,张某、郑某分别赔偿6600元和4400元。

斗酒女师榜上有名王英原是河南许昌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丈夫张光普是当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张光普当兵出身,身体一向很好。1997年4月2日中午,张光普因工作关系陪人喝了半斤“富平春”酒后,感到肚子疼得厉害,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1岁。医生告诉王英,张光普是因饮酒过量引发了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而死的,该病是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绝症之一,死亡率高达50%至90%。

“我是酒的受害者,全社会又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我应该为此而呼吁,而奋斗。”1998年,回到娘家许昌市,走出丧夫阴影的王英振作起来,每天除了上班,就直奔书店,查找有关医药和法律方面的书,有钱就买,没钱就抄,走上了一条艰苦的“斗酒”之路。王英以白酒生产厂家没有尽到警示义务为由,三上法庭,先后向最高法、最高检、全国人大及白酒行业主管部门递交材料,要求白酒行业在酒瓶上打上“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在法庭上,王英与被告激辩。被告称:没有必要标“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譬如人吃肉多了也能被撑死,难道该去养殖场?王英认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因酒而死的人数超过吸毒而死的,酒已成为仅次于香烟的第二大杀手。对香烟和都警示了,为什么可以对白酒不警示?被告把喝酒同吃肉等同起来,如同把海洛因和西红柿视作同类。

王英与白酒斗争信心坚定,她说“白酒一天不加警示,我就一天斗争不息。”女教师王英勇斗白酒的事迹,引起了人们真诚的敬意。如今,她52岁了。8年来,她摘抄的资料和书写的材料达5000多页,花费了十几万元。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决定:“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GB10344-2005《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该标准推荐采用标示‘过度饮酒,有害键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劝说语。”今后,王英打算呼吁国家立法,告诉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会继续搜集资料,向政府反映,劝说身边的人远离酒害。2006年12月4日,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12•4”特别节目《法治的力量2006》中,王英被评选为“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透视:劝酒、逼酒者心态

劝酒、逼酒只是酒桌上的一种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人们的各种心态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态之一:热情待客。通常情况下,多数酒是利用纯粮酿造,是上等食品。在人际交往中,主人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请客人享用,是人类善良本性的真实流露,自然会频频举杯劝酒,热情款待客人。

心态之二:联络感情。常言道:“酒越喝越厚,钱越赌越薄。”有的人因事有求于人,平时接触甚少,便借觥筹交错之机,沟通联络,加深感情,为日后交往打下基础。

心态之三:媚俗从众。面对美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领导想,下级敬酒不喝会认为脱离群众,考核时会丢票;下级想,领导敬酒不喝会认为自己不尊重领导,提拔时没名;朋友敬酒不喝会伤感情;生意伙伴敬酒不喝会丢订单。总之,谁都不愿因为喝酒而得罪人或将自己处于不利状态。

心态之四:逞强好胜。有些人明知过量饮酒的害处,但由于平时总是自以为是,爱出风头,表现自己,在酒桌上也不甘拜下风,身先士卒。结果常常是“要让别人喝好,先把自己喝倒。”

心态之五:借酒浇愁。一些人在人生受挫、婚恋破裂、升迁受阻、生意赔本等时,心情郁闷,于是便借酒浇愁。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劝酒、逼酒陋习由来已久,近几年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国人的最大特点是爱面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为面子而活着。酒场是人群聚集的所在,长幼尊卑分明,更是个讲面子的地方。一些劝酒者就是抓住这个特点,明明是逼酒,却用给你“敬酒”的名义,双手将酒高高举起,口中的祝酒词说得情真意切。此刻,你纵然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不喝了这杯酒,给人家一个面子。许多时候还要好事成双,再喝第二杯、第三杯……喝了别人敬的酒后,要给人回敬,如此翻来覆去,把一个简单快乐的事情搞得繁冗复杂,让喝酒的人感到苦不堪言。可以说,酒桌上劝酒、逼酒之风是社会不正之风的表现。

二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酒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国人有着太深太重的美酒情结。酒能给诗人带来灵感,打开想象的天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能激励英雄的豪情,驰骋杀场,所向披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就连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们在高兴时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与朋友相聚时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孤独时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惜别时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的倩影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酒的芬芳时时刻刻洋溢在人们身边。今天,我们可以聆听到欢快的祝酒歌,观赏到隽美的祝酒画。深沪两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中,贵州茅台能成为第一高价股就是很好的佐证。

三是古典文学作品对酒的大肆渲染。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异彩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离不开酒。“四大”名著中,许多描写饮酒的精彩片断脍炙人口: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武松十八碗大醉后棒杀猛虎;鲁智深酒后倒拔垂杨柳。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每个文学家都离不开酒,酒成了英雄和诗人不可或缺的唯一。其实,酒在这里只是个点缀,真正的英雄没有酒也是英雄;真正的诗人,没有酒也是诗人。

四是酒类自身的作用。研究表明: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人喝酒到微醺时,脑细胞在乙醇的刺激下,呈现异常活跃的状态,使人浮想联翩。同时,心率和血流加快,全身产生轻松和。

摒弃:劝酒、逼酒陋习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的“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公众评点活动,把“喝酒劝酒不节制”与“随地吐痰擤鼻涕”、“随地便溺”、“乱抛垃圾”、“公共场所抽烟”等同列为最讨厌的十大陋习。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曾做过“你对中国人饭桌上劝酒的习惯怎么看”的调查,50%的人比较反感,认为是陋习,应该抛弃;35%觉得无所谓;认为很不错、有特色、应该发扬提倡的仅占15%。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于行前认为,饮酒要适可而止、微醺而止,如果过量就很危险,容易失去理性,出现犯罪。所以,应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抵制并逐渐取代劝酒、逼酒等低俗的酒文化;提倡品鉴、杜绝豪饮、反对酗酒、最大限度地减少酒害酒祸。

革除传统陋习,提高国民素质受到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们的普遍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认为,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到经济上,急功近利的现象多了起来,一些人把利益看得过重,对修身养性却重视不够。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玉英代表认为,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教育。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有知识不等于素质高。所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极为必要。荣辱观教育既要注重民族性,更要注重时代性。要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使正确的荣辱观深入人心。而且,提升素质,改变形象须从我做起,“父母告诉小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做不到,孩子一定不会听。”

要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劝酒者认识到劝酒逼酒的严重后果和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不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用纪律约束国家公职人员,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曾出台文件规定:“严禁在公务接待中强行劝酒、逼酒等不文明行为。”河南省信阳市监察局局长尹建基说:“禁止公职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是为了保证下午工作的质量。满嘴酒气,脸红脖子粗地走进办公室,有损干部形象,也会影响干部和群众关系。”

社会交往,离不开朋友。人们把经常在一起诗文唱和的称为“文友”,文友相聚,才华横溢,写下了华美的诗文;经常在一起举棋对弈的称为“棋友”,棋友博弈,聪明睿智,留下了不朽的佳话;经常在一起喝酒的称为“酒友”,能“名垂青史”的真说不上来,充其量也只是“酒肉朋友”。所以说,喝酒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儿,不是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经常推杯换盏不会结出伟大的友谊,为酒所累实在划不来,也没有必要。为此,要从“我”做起,自觉摒弃劝酒、逼酒陋习。

首先,我们应态度坚决地对劝酒、逼酒者说“不”。的人是想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而喝酒的人则一门心思想把别人灌倒。所以说,尽管二者的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劝酒的人由于掂着酒壶,就强占了话语权,说出劝酒的话其实都是软刀子。“感情铁,喝出血”,凭啥?“宁可伤身体,不可伤感情”,身体可是自己的,真喝伤了怎么工作和生活?而逼酒者大多是有意让同饮者出乖露丑,以灌醉他人来显示酒量,以虐待他人来满足自己的。碰上这样的场合,你喝着还有什么劲?

其次,做到自己不劝酒、逼酒。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凡使劲劝酒、逼酒者,内心几乎都有一个“小我”在作怪――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做人要厚道本分、与人为善,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讲究品味和境界的时代。生活中,美味佳肴要徐徐品之,琼浆玉液须款款尝之。这样,才能品出韵味,显出境界,活出质量。

再次,尽量少喝酒。老辈人说的话很朴实:“吸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喝了一辈子酒,晕了一辈子头。”想想也是,那些一生不沾烟酒的人,也看不出有多大的损失。诗仙李白醉卧长安十年,最终壮志难酬,这和他酗酒应有很大的关系。试想:皇帝怎能放心地把“经国之大事”交给一个整日醉醺醺的人呢?所以我们说:酒,还是尽量少喝为好。劝酒、逼酒之风不可长!

相关链接

酒友承担民事责任的四种情形

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发生饮酒过量致死人命惨剧。朋友相聚,杯酒过后,酒友撒手人寰,死者家属依法向劝酒者或共饮者讨个说法,要求经济赔偿的案件屡见不鲜。

对此,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王雪征认为:在社交场合中,宾客适度地敬酒或劝酒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在喝酒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原则上责任自负。因为究竟有多少酒量只有自己才知道,而且根据心情、状态和环境不同,酒量也会发生变化,别人是无法判断的。但有四种情形酒友应承担部分责任。

情形之一:故意强迫性劝酒。在喝酒过程中,酒友有明显的强迫性劝酒行为,如故意灌酒,用话要挟、刺激对方,不喝就不依不饶等,还包括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这时,酒友就要承担一定责任。

情形之二:明知对方不能喝硬逼喝。在因喝酒引发对方心脏病等疾病发作,导致死亡等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是否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成为酒友应否承担过错责任的前提。如果酒友不知道,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对方诱发疾病,酒友无需承担过错责任;如果明知对方不能喝酒而继续劝酒,酒友就要承担部分责任。

情形之三: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如果饮酒者已经神志不清,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家中,或者得不到照料(如家中无人),而出现意外时,酒友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情形之四:酒后驾车未加劝阻。虽然法律并没有对酒后驾车时,酒友是否有义务进行劝阻作明文规定,但在明知对方酒后驾车而不加以劝阻的情况下,一旦出事,酒友有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对方不听劝阻,酒友是可以免责的。

上一篇:一路风雨 铸就辉煌 下一篇:宪法――稳固美国政体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