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余小苦话砂壶

时间:2022-08-17 05:03:02

我对紫砂壶的认识还要从接触瓷器说起。2000年初我组织了一家中国文物考古爱好者俱乐部,请了一些历博、故宫退休的专家举办系列讲座。当年开设了书画、玉器、瓷器、织绣、家具、汉画像石、古建等门类的课。可最终成系列办下来的只有二类,一类是古陶瓷,一类是家具。回过头一看确有其道理,因为这二类和我们日常生活最近,存世量也最大,而CHINA一词在国际上是被视为瓷来看待的。

话扯远了,当年系列组织旁听了各位老专家的课后,自信心有了点小膨涨,认为过眼上手过,对比过若干馆藏和藏家的真东西及赝品后, 对自己鉴别真伪的眼力多少有了点把握。可真的当自已实战一段吋间后,发觉自己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误区。除了交学费不说,真正能淘到到代的瓷器基本上都是民窑,而当年拍卖公司交易的绝大多数是明清官窑。若想捡官窑的漏,从概率上讲其可能性不及万分之一,也有几千分之一。那又怎么能轮到你呢?这其中涉及藏品的入藏标准问题,并非够老到代就可以收藏。

于是调整方向,专收文房类瓷器,历代文人用器多清雅精致,且在器物上偶有题诗作画,人文含量较大。可市场上文房类瓷器很少见,为什么呢?落魄的文人到当铺典当能换取少许银两的也只能是金银玉器,当年文房用器是换不来维持一日三餐的嚼谷的。因此文房类瓷器留传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然而机会并非没有。

这之后紫砂壶便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当时直觉认为紫砂介于官窑和文房二者之间,民间存世相对还算不少,在明清二代文人士大夫隐逸山林时,多以砂壶炭火烹茶的形式来清心明志,以示对当时权贵不合作的态度。于是我开始了对紫砂器文献资料的收集,文献相对来说还好找,难的是名家制作的上佳好壶难得一见。博物馆当年少有收藏紫砂器,而优秀的紫砂器大多散落在私人藏家手里。民国时期,私人收藏家李景康就是一位紫砂收藏家。1937年前后李景康将自己收藏的名壶和考证资料编著成一本名为《阳紫砂考》的书准备出版,书分为上下两册。可巧碰到当年抗日战争,其下册一直没机会出版。最后李景康将自己收藏的老壶和手稿都藏在新加坡的老友宋芝芹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人们生活富裕后开始注重追求在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这时作为茶道的器具紫砂开始流行。当年台湾出版界寻访到宋芝芹先生,将李景康的《阳紫砂考》下册连同上册一起影印出版。台湾冶堂主人何健见到一册1937年版李景康先生的《阳紫砂考》,其中有传世名壶图片和考证,为了能够收藏到珍贵的紫砂器,何健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带着一包现金和土产直飞新加坡。结果真像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宋芝芹一听对方要买壶,连壶也不让看了直接送客。第三次何健请出了出版《阳紫砂考》一书的编辑朋友登门求售,最终换回六把清代紫砂壶。

从事收藏最忌听讲故事,很多初学者买的不是器物而是故事。之所以还在此讲故事,其实是想说明故事背后的一个道理,即收藏研究要建立一个标准体系,这一体系要靠考古学所说的一个一个标准构建起来。而标准器则是靠流传有序的传世器和有纪年的出土文物来建立的。何健换回六把清代紫砂壶后,在台湾藏家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陆续有藏家请他看自己的藏品,这样为他丰富自己的入藏标准体系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好的藏品会向权威汇集,而精明的藏家会利用权威来为藏品发掘文物身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或可看作是个双赢的互动。

在这我还要说一下文献,在文物流通市场上,所谓捡漏比的是双方知识的不对称,你的知识储备比对方多你就占有了主动,因为在这里价值是靠知识获得的,多少有点荒原探险和砂里淘金的刺激,当然还有对未知的期待。紫砂壶最早的文献资料当数明代周高起的《阳茗壶系》,书中着重介绍了31位紫砂民间艺人,像龚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名家都有介绍。如今现实中上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以为重点是看看该书的后半部分,他对我们当今选壶、赏壶、用壶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还有一本必须提的书是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的由陈曼生主持编著的《茗壶二十品》,此书壶型由朱石梅钩摹。朱石梅名坚号石眉,清嘉庆道光年间人,精鉴赏,擅山水花卉,又工篆刻,首创紫砂胎包锡壶,将紫砂与锡玉工艺结合,令砂壶别开生面。此书将数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壶型,经陈曼生再度改良设计,由宜兴名家杨彭年制作,以茗壶二十品的形式流传下来,世称曼生壶。

拥有文献知识并不等同于你就能捡漏得真品,很多造假者多是依据书中图片资料制假,外观大样与图片中的实物看起来也差不多。记得收藏家马未都说,自己当年在故宫瓷器馆蹲点看东西,几乎是有时间就去,一件藏品被工作人员转了个角度他能马上发现,因为他目测的影像已深深印在心里。展品转个角度给出的信息又不一样了。所以除了看还要上手,因为上手后器物的重量、质感、色差等更为细致,这样你的主观感受才能转化为信息保存下来。我记得2003年我收入了一把提梁壶,紫砂材质呈粟黄中起浅色芝麻点,壶形似南京出土明朝太监吴经墓的那只提梁壶的样子,只是壶腹到底的弧线比出土那只要收得窄,壶盖内壁不是常见的圈壁,而是从未见过的十字形。在壶壁处流(壶嘴)的根部则以柿叶形装饰。从以上细节可以推断出此壶应借鉴了明代金银器的形式,用料属行内称之为芝麻锻的紫砂矿料所制。

壶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泡茶好用是第一位,否则就成陈设器了。所以好用耐用才是正道。看似简单的出水流畅和握把的舒适手感,名家和庸常匠人之作一比则高下立判。砂壶其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详怡然之态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用明代文人张岱的话说可“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断色”(《梦忆》)。砂壶泡茶时呈现的“盖即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功能才真正是紫砂器超越金银、瓷器的独门秘技。紫砂拥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经过1000度至1250度窑火的煅烧,出窑的紫砂壶在泡茶时拥有一种可透气功能,能使茶叶在壶内几日不变质且不腐,就像人体皮肤可以出汗去湿的功效一样。而伪劣紫砂则不具备这一神奇功效。我曾做过一个试验来验证这一说法,即将盐溶于温水中,然后倒入砂壶内,一夜后紫砂壶外壁会析出结晶的盐霜。这一方法检验真伪屡试不爽。

上一篇:北京门楼的砖雕艺术 下一篇:南池子与多尔衮